王勃之死悬疑:到底其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 二 )


那王勃又是如何“自没”的呢?王勃的族叔王承烈有一篇致祭文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他写道:“悲久客兮他乡 , 伤非春兮几载 。波惊东会 , 景落西虞 。”其中“东会”指的应该是会稽一带 , 而“西虞”则是指王勃的故里龙门一带 , 因虞舜二帝都曾在蒲阪建都 , 故泛称“西虞” 。“波惊东会”是说他在会稽一带投水自杀的事实 。自杀地点若是在会稽 , 这便与前文所说的王勃曾在江南有过一段隐居生活互相吻合 。王承烈的致祭文写明日期是文明元年八月 , 就是王勃死后不久的初祭 。因此杨炯所说“上元三年” , 极有可能是“文明元年”之误 。
有了这些历史资料 , 千百年来王勃之死的谜团便可拨开云雾 , 昭然若揭 。王勃死后 , 根据王承烈的信件 , 里面说到了王勃的灵枢问题 。“旁问使者乃云:亡从孙灵柩在彼 。闻之转增惘然 。”这里也恰恰驳倒了王勃死于南海之说 。王勃确实去过交趾 , 而且还在那里奉养过他的父亲 。杨炯的《王子安集序》中说道:“弃官沉迹 , 就养于交趾焉 。”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些话结合起来 , 理解为王勃去交趾而坠入南海呢?显然不能 。从王勃的文集中我们可见到王勃从交趾回来写的诸多文章 , 证明他是平安从交趾回来的 。我们只要细细想来便可知 , 以当时的条件 , 茫茫大海 , 在南海是不可能找到王勃尸体的 。
那么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的可靠性究为如何?学者发现 , 这些佚文抄本的末尾载有“庆云四年七月廿六日”的字样 。庆云是日本文武朝时期的年号 , 相当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 。若我们假定的王勃卒于文明元年(684年)成立的话 , 此抄本即在王勃卒后23年所撰 。原抄本中还有日本元正天王的御笔 。元正为奈良朝的第二代女皇 , 灵龟元年(715年)即位 , 养老八年(724年)退位 。此书藏于日本天皇宫内厅正仓院的宝库中 , 是日藏的秘籍 , 很少出库 。考证者又详细诉说了他如何得到这个本子以及后来如何又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获得手抄本的佚文一长卷 , 上面也写明了原为日本上野氏所藏 。另外 , 学者所见的正仓院影印本里面 , 其中的“天”、“地”、“星”等字 , 用的都是武则天时期所独创的字体而写成 , 至此可判断是唐初抄本 , 毫无疑问 。
学者的言之灼灼 , 分析得合情合理 , 证据确凿 , 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有关王勃的遇难 , 做了一番全新的解释说理 , 从而推翻了千百年来人们一致公认的南海溺水的事实 。
此后也有人发表文章认为王勃南行省父返归途中 , 遇风浪坠入海中 , 但终被人救出 。因王勃不习水性 , 受惊后一病不起 , 卒于高宗仪凤二年 , 时年28岁 。《王子安集》中有《上已浮江宴序》 , 内容与《三月上巳祓禊序》有很多相同之处 , 当同为王勃南游过吴越时所撰 , 具体时间应在他任沛王府修撰期间 , 即总章二年春 , 故序文中“永淳二年”应为“总章二年”之误 。推考王勃事迹 , 他当卒于南方 , 并就葬于南方 。王承烈当时的住所与王勃的卒地很远 , 因而才会作致祭文 。也有可能是王勃死后若干年 , 其灵柩迁回时 , 王承烈才为文致祭 。按这个观点 , 王勃不是溺水而卒的 , 而是病死的 。也不是死于吴越 , 而是死在南海附近 。吴越的诗文只是他以前路过时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