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可以统一天下的齐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落到如此下场呢

最近看了许多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影视作品,作为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齐国,竟然,没能顺利打败各路诸侯一统中原,对于这一点一直让我心中颇为遗憾 。
如果,单从实力上来说的话,当时的齐国无论是从社会生产力还是综合国力上来看,都是远胜于秦国的 。那么,为何最终却是偏局西北边陲的秦国一统了中原,而盛极一时的齐国,却落得惨败、灭国的下场?或许有许多人都同我一样,对这个结局都十分不解吧 。
为此,我特意查阅了相关史料,今天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浅薄之见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处于一个王室衰微,诸侯林立,互相伐战的混乱局面 。历史的大趋势,最终,还是要归于统一的,可是,对于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说,周礼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 。
【本来可以统一天下的齐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落到如此下场呢】他们虽然自立为王,基本上已经独立于周王朝之外了,但是,“君权神授”是思想已经深深的刻在他们的骨血之中 。所以,虽然他们已经各自为政了,但是,他们思想中始终还是残存着一丝忠君爱国的思想的 。
因此,尽管他们事实上已经摆脱周王朝的控制了,但是,那些诸侯王并没有勇气一举推翻周王朝的统治 。当时,赫赫有名的霸主齐桓公,同样摆脱不了这种思想,因此,他虽然率先称霸,在各诸侯国中,稳稳的占据了霸主地位,但是,他却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
此时,他想要成为的只是诸侯中的“霸主”,而非各诸侯国的“共主” 。其实,他的这种思想就像江湖中的那些武林盟主一样,他对各诸侯国有管辖和制约的作用,但是,其作用也仅止于此 。他并没有干涉各诸侯国内政的权利,更没有随意撤销各诸侯封号和封地的权利 。
作为国君,他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这便是齐国不能一统天下,改写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这也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齐国的军队整体战斗能力不强 。也许,我这样说,大家会觉得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
毕竟,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孙膑等都是出自齐国 。
即使是在后世非常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也是出自这些人之手 。不过,单单仅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未免显得太过片面了 。齐国的军事事业确实欣欣向荣,但是,我们看事情不能单看表面,还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
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齐国的军事理论,为何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要发达那么多呢?这其实就从侧面说明了,齐国的军事作战能力其实并不强,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更高超的兵法来补充这一块的短板,事实也确实如此 。
战国末年的时候,荀子曾三次出使齐国,因此,相对来说他对齐国的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了 。在他看来:齐军的战斗力十分低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亡国之兵”了 。究其原因,便是齐军过分推崇个人能力,而忽视了对整体作战水平的加强 。司马迁就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评价齐国风俗:“怯于众斗,勇于持刺 。”
常言道:“独木难支”,齐国军队的这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分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拉低了其整体协同作战的水平 。虽然,古时候有“以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传说,但是,那也仅仅只是传说而已,事实上,就算一个人真的能勇冠三军,但他也架不住别人车轮战的消耗啊 。
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勇猛固然重要,但若一个团队中仅仅是某一部分人优秀,其他人都能力平平的话,那么,这个团队的整体能力其实是非常低的 。反之,如果一个团队中虽然没有太多能力特别突出的人才,但他们的整体实力都不错,那么,整体来说这个团队也差不了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