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为战国时代画上句号的竟然是位女人?

长平之战,不啻为战国历史的拐点,亦使得一代名将白起的身后名稍稍蒙尘 。在这之前,他运筹伊阙会战,击溃韩、魏联军,歼敌24万,又成功将楚国势力驱逐至徐、淮 。长平之战后直至嬴政称帝,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再未出现过 。从纯军事角度而言,白起无疑是战国的终结者 。但是,用枪杆子逻辑推导出的结果,往往不靠谱;论及政治与外交,齐国的君王后,或是为战国画上句号的人 。说起这位君王后,不能不说一则颇具看点的“私通”轶事 。前284年,乐毅破齐,齐湣王被杀,儿子田法章流落莒地,在太史敫家帮佣谋生 。田法章长得帅,浑身上下遮不住的贵族气质,让太史敫的女儿大为倾慕,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思,私下里常接济衣食,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如胶似漆地偷尝了禁果 。后来田单用火牛阵打败燕军,田法章翻身得解放,做了齐襄王,太史敫的女儿入主后宫,生了儿子叫田建 。
齐襄王在位十九年,没多少建树,但骨头很硬,是个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外交上颇为强势,以至于边境始终不太平 。《史记》就记载了三次小规模战争,如“(赵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 。”“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齐襄王)十四年,秦击我刚寿 。”复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老打仗怎么行?君王后显然汲取了丈夫的教训,在她秉政的近二十年里,除非刀架脖子上,否则绝不出手 。前265年,襄王病逝,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 。一个庞大而虚弱,也注定需要她参与博弈与维持的新舞台,如期而至 。
当时能够与强大秦国抗衡的,仅剩下赵国 。由于齐湣王的死,齐跟六国都成了仇家,君王后为改变这一局面,不得不进行修补 。著名的“赵威后问齐使”的典故,就是君王后积极推动齐、赵传统邦交的一次友好举措 。赵威后其人,据冯梦龙考证,好像是齐襄王的姐姐,如此一来,齐、赵就是亲戚 。可是文艺家言未必可信,即便可信,君王后的分寸拿捏,也丝毫没有将这层亲戚关系当回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比如《战国策》里有个段子叫“触龙说赵太后”,背后的肇事者就是君王后 。赵惠文王刚死,秦国就上演“鬼子进村”,燕国又背后使坏,很不地道!赵威后心里急呀,找齐国帮忙 。然而齐襄王正病入膏肓,国事决于君王后,君王后要照顾老公,不想过多参与别人家的事务,于是乎提出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长安君是赵威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哪舍得呀!幸亏触龙老成谋国,晓以利害,长安君才成行,化解了一场危机 。
史家总结君王后的外交,用了七字方针:“事秦谨,与诸侯信 。”分析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 。“谨”,小心、慎重也 。就是说,秦国是老大哥,惹不起,所以轻易不跟秦国发生矛盾或纠葛,尽可能躲远远的 。事实上,秦国想打齐国也不容易,太远,不接壤,中间有大片的战略缓冲带,打就要借道,所以没法打 。君王后的这个政策,对秦国而言是巴不得,因为正合乎其“远交近攻”的谋略构想 。“信”,诚实、不欺也 。就是说,跟其他诸侯交往,答应的事儿,绝对兑现,如果没答应,则绝不瞎掺和 。这个方针的聪慧之处在于,为了不失信,只能少答应;还有个潜台词,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震惊:为战国时代画上句号的竟然是位女人?】长平之战,正是君王后作壁上观的一个鲜明例证 。赵威后去世,孝成王没了主心骨,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45万军队全报销,致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遗产损失殆尽 。那么,孝成王为何不学他老妈跟齐国“合纵”呢?如果齐国出兵,哪怕是造出一种沿黄河西进的声势,白起绝不敢坦然围困赵军四十天;如果提前决战,没有断粮的赵军,战斗力不消说,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犯糊涂或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怕还是请求了也没用,明哲保身的君王后不会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