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英雄冯婉贞是小说里的人物:武术一词也出于此

因为中学课本曾经有过一篇《冯婉贞》,电视剧《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冯婉贞的形象,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冯婉贞这个抵抗英法联军侵略者的女英雄 。
可是,笔者看了《冯婉贞》后不禁生疑: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清朝大军节节败退,"京洛骚然",咸丰皇帝都吓得逃到了热河,圆明园被毁,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主权 。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谢庄,一个小小的冯婉贞,竟然能够以刀剑击败长于火器的敌军,"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使谢庄保全,这确实令人振奋,但是总感觉有些不实际 。
二、谢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不是战略要地,二不是掠夺目标,人数并不多的英法联军为什么非要攻打这么一个小村子?
三、《冯婉贞》说,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可是,地处京郊,仅仅"距圆明园十里","村十里皆平原"的谢庄,却全是猎户,这一带有那么多猎物可打吗?
其实,冯婉贞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
中学语文课本提示说:"本文记叙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人民反英斗争的故事 。"将作者署名徐珂 。不但把《冯婉贞》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也将作者陆士谔误为徐珂 。
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了兴趣,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 。结果既没有找到关于冯婉贞的史料记载,在圆明园附近也没有找到一个叫谢庄的村庄 。
其实,《冯婉贞》是一篇短篇武侠小说 。
"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 。"冯婉贞一出场就是个年轻、美貌女子,然后是写其勇武,多智,这是典型的女侠形象 。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一样,作者将虚构的人物故事放置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历史背景,《冯婉贞》体现的是中国武侠式的理想主义 。
《冯婉贞》最早刊于1915年3月19日《申报》的《自由谈》栏目,作者是陆士谔 。陆士谔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是清末民初最多产的小说作家 。
陆士谔名守先,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生于青浦(今属上海市) 。青年时学医,后来成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 。1905年27岁的陆士谔到上海行医,第二年出版了《精禽填海记》,此后他一边行医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写作小说 。1910年创作了《新上海》与《新中国》 。《新上海》将清末上海十里洋场种种光怪陆离的"嫖、赌、骗"丑恶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 。而《新中国》是陆士谔32岁时写下的,这部小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也可以说是科幻小说 。书中写道:"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 。有趣的是为造地铁(电车隧道),还发生不同意见的争执,有说造在地下,有说要造高架 。争论到最后,说是造高架行驶噪声太大,且高架铁竖柱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 。真是奇妙无比 。
陆士谔更著名的是武侠小说 。他先后出版过《八大剑侠》、《三剑客》、《红侠》、《黑侠》、《白侠》、《北派剑侠全书》、《南派剑侠全书》、《雍正游侠传》、《新三国侠义传》等多种武侠小说 。陆士谔卒于1944年3月,终年66岁 。
短篇武侠小说《冯婉贞》在上海《申报》上刊出时,徐珂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正筹备《清稗类钞》一书,就将这篇小说收入其中 。当时武侠小说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流传开,徐珂就把它选入"战事类"中 。徐珂对原文做了少许修改,并将标题改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中学课本的《冯婉贞》已与陆士谔写的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