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剧照
虽然清廷以屈辱条款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隐患仍然存在,因此关于迁都的讨论并没有彻底平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发生了大清国迁都的第二次讨论 。
作为洋枪队队长的雇佣军官戈登,曾在离开中国前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二十条建议,其中就有关于都城选址的讨论:“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 。”
戈登的建议,为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的狼狈失败而得出 。在学术界,如维新派的官员汤寿潜在其著作《危言》中指出,北京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仍建议以西安作为大清的新首都,一来推进维新变法,二来消除直接的军事威胁 。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清朝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同光中兴”时期,没有受到太多外来的威胁,迁都之议不像在战时那么具有迫切性 。因此这一时期关于迁都的讨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引起清朝统治者们的注意 。
西安古城
与汤寿潜同时期的郑观应,是迁都论的反对者 。郑观应认为,清朝要自强,应该做的是“内修政事,外固封圻”、“秣马厉兵”通过加强内政和军事建设来抵御外敌,迁都只是下策 。
在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清廷寄希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加强军备力量来守护京师 。然而甲午战争中,清朝辛苦经营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重挫,彻底击碎了清廷偷安的美梦 。日本老调重弹,首相伊藤博文威胁进军北京,来迫使清政府与日本迁都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 。这起事件,激起了晚清关于迁都的第三次大讨论 。
这一时期主张迁都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晚清维新保皇党康有为 。
康有为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合在京举人提出了拒和、迁都、再战的建议,并指出“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 。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同样将陕西西安作为了理想的迁都地点 。
除了康有为以外,在朝的官员如张之洞、谭继洵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迁都或者选择合适地点建立陪都的必要性 。然而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已经习惯了屈辱外交,丧失了奋起再战的勇气 。
当时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既为保住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因担心迁都后自己的权力被稀释,不愿意倾全力与日本再做最后一搏,导致第三次迁都的讨论亦不了了之 。而清朝在外交上的软弱,更加激起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欲望,也注定了清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
参考资料:《清实录咸丰朝实录》《日下旧闻考·杨文敏集》《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危言·迁鼎》《盛世危言·建都》《上清帝第二书》等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后宫生活单单是住的地方就不可能是一人一间
- 历史上的八阵图是什么样的真的有演艺中的那么神奇吗
- 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中他为什么其一生不愿立皇后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 晋朝历史上的晋惠帝司马衷:愚痴竟也能做皇帝
- 晚清政坛中的庆亲王:从圣眷不衰到葬送清朝
- 大唐历史上卫怀王李元霸到底是怎么死的?
-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 出人意料:他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典范
- 清朝宫女的月俸禄是多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
-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简介官职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