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明君呢这个是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吗

起始于西北边缘的老秦人,之所以能战胜中原诸侯各国,统一六国,究其原因,自然有很多,秦国多明君,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
秦国一共经历了近七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共有三十三代君王,并且,在这些君主中有数位明君,而且,大多数君主都是治国有方的好统治者,昏君就只有秦出子、秦厉共公、秦躁公、秦灵公等五六人而已 。这个比例,对比中原诸侯已经很低了 。
那么,秦国为何有这么多明君呢?
秦国曾发生短暂的“三父之乱”,这场变乱发生于秦第十一任君主秦武公时期 。三父把持朝政,辅佐幼主登基,可以说,几乎把大秦带到了崩溃边缘 。最终,秦武公韬光养晦静待三载,才将大秦势态拨乱反正,送回到了正常的轨道里 。
所以说,也正因“三父之乱”给秦人带去了太深刻的印象,自秦武公后,秦国延续“立贤”这一方式 。也是中原王朝从未敢想的制度:选择品德贤良且有本事之人做族长 。
秦武公一生功业伟大,以“文治武功”给秦国带去繁荣富强,可是,人到了暮年提倡了一项制度至今被人诟病——活人殉 。生性害怕冷清的秦武公害怕死后寂寞,于是,决定“选拔”六十六位殉葬者 。可是,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能为秦国建功立业的人才 。
这六十多人在为秦国发展筹谋的时候,只因这项制度而被残忍的终结了生命 。而且,这一制度沿袭久远,也为大秦以后的羸弱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秦国在夹缝处生存,后有西戎,前有中原,面对恶劣的环境,秦国决定立有才华之人担任大家长 。
自秦武公去世后,没有把大位传给嬴白,而是传给了亲弟弟秦德公 。德公在位两年后,传位给自己的长子秦宣公 。宣公在位十二载,有九子,去世后也未曾传给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亲弟弟秦成公,之后,这位君主也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嬴任好 。
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也是带领秦国走向西方霸主地位的明君,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 。
从上述秦国传位的人选里,我们不难发现,秦国不像中原国那样执行嫡传制度,秦国是把大统之位给有才能的人,甚至,还很多秦国君主把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兄终弟及” 。最终,在这个优良的传统下,并没有夺嫡厮杀的情况出现 。
【秦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明君呢这个是最终统一天下的关键吗】为了秦国未来的发展,上代君王心甘情愿的将君主大位礼让给有才华的弟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制度的沿袭之下,秦国才走向了繁荣,广为人知的是秦国五位贤君 。秦孝公时期所面临的是秦国要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并不是七国里最强的,孝公启用商鞅实施变法,秦国迅速崛 。
并且,自秦孝公起在后续所有秦王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东出” 。出哪?就是出函谷关,然后,逐鹿中原 。这是他们几世子孙一直在坚持的国策 。由于,实行了“商鞅变法”,秦国人打仗立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逐渐显露出来 。
等到秦惠文王时期,此时的秦国势力强大了不少,六国找到苏秦实施六国合纵术,抵御秦国 。秦惠文王使用连横术打破了六国合纵术,从而,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秦昭襄王是武王的弟弟,也是太后和魏冉联手推举上来的君王 。当时,他正在秦国做人质,能当君王是一个偶然 。
这个人甚至熬死了自己的儿子,做了近六十年的皇帝,可以说,他的在位则为最后秦统一六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在位期间启用魏冉、范雎为丞相,在对战韩、魏联军的时候斩首二十四万人 。秦昭襄王时重用人才,白起将军一身武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