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皇帝到大德高僧的传奇人生:揭秘宋恭帝赵隰( 二 )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国公赵清朝以来称为卫藏,后改称西藏) 。
在此之后的汉文史籍就就没有了瀛国公赵已经在卫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 。他还经常把汉藏佛经互译比勘,校订经书中的异文 。
后来赵还担任了萨迦大寺的住持,法号为“合尊”,成为当时吐蕃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穷其一生潜心研究佛学 。他翻译了《百法明门论》,以及佛理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为“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他被藏族史学家视为翻译大师,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宋恭帝的结局有着不同的说法 。
据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记载:“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这句话的语意应该是很清楚的,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四月,御封的灜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张掖),“诏僧儒金书藏经”这句话也明确了灜国公死后享受到了厚葬的待遇,表明了朝廷对灜国公的礼遇之意 。宋恭帝赵在五十四岁亡故,应是病亡,而不是横死 。算下来,他在乌斯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特别是那魂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明初人们出于反元的心理,多将“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解释为“灜国公合尊被赐死于河西” 。
至元十九年,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迁居到上都,世祖忽必烈下诏批准了这个建议 。
明人还多认为瀛国公因为写诗怀念故国,遭到了文字狱祸,被元英宗赐死 。灜国公死后,英宗颇有悔意,厚葬之 。明初僧人释无愠所集《山庵杂录》云:“合尊大师者,宋幼主瀛国公也 。既归附大元,萨禅皇帝命剃发为僧 。帝师躬为摩顶,授秘密戒法,精炼坚确,已多应验 。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 。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 。”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 。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
离奇传说
关于宋恭帝,历史上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说他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生父 。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在漠北时,经常说太子(妥懽帖睦尔)并非自己亲生 。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写的《庚申外史》云:“国初,宋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 。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 。有赵王者,嬉游至其寺,怜国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 。延佑七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 。明宗适自北方来,早行,见其寺上有龙文五彩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 。因问:「子之所居,得无有重宝乎?」瀛国公曰:「无有 。」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 。」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 。”此子即为太子妥懽帖睦尔,也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瀛国公驻锡的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 。书中所言的明宗,是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后为元明宗),当时流亡于西北 。
有明以后,这个说法成为定论 。传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藏区,与灜国公讨教过佛学教义 。后来元明宗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
到了清代,《四库提要》认为这个说法是南宋遗民伪造的,明人“附会而盛传之”,“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