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交子为什么最后会成为烫手山芋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 )


元朝建立后 , 由于蒙古族长期实行奴隶制 , 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完全不懂发展农业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甚至提出了“汉人无补于国 , 可悉空其人 , 以为牧地”的荒唐主张 。经济凋敝 , 商业衰落 , 虽然战争结束后 , 社会趋于稳定 , 经济有所缓慢发展 , 但是经济上的失衡始终贯穿与元朝始终 。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 , 元朝政府开始确立钞法 。不过在之前 , 就已经有了丝钞和银钞两种 。当时发行纸币还是比较谨慎的 , 政府对于准备金的储备也很重视 , 而且贮存的数量较为充足 , 并且规定“随路椿积元本金银 , 分文不动” 。但是从忽必烈至元十三年以后 , 储备于各地的金银 , 开始逐渐被移作他用 。忽必烈近臣阿合马为了讨好皇帝 , “将随路平准库金银”统统运抵元大都 , 作为邀功的资本 。本来纸币的准备金 , 对于金融的稳定以及货币的诚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一旦破坏 , 必定后患无穷 。大元偏偏在这上面出了问题 。
至元三十一年的正月 , 忽必烈驾崩 , 四月忽必烈的孙子 , 成宗铁穆耳即位 , “诏诸路平准交钞库所储银九十三万六千九百五十两 , 除留十九万二千四百五十两为钞母 , 余悉运至京师” 。有了前面的口子 , 其后朝廷只要钱不够用 , 就从准备金中提钱 , 大德二年 , 右丞相完泽报告 , “岁入之数”“然犹不足于用” , “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 。大德三年 , 中书省报告 , “岁入之数 , 不支半岁 , 自余皆借其钞本” 。大德十一年中书省报告 , “今国用甚多 , 帑藏已乏 , 用及钞母非宜” 。至大元年二月 , “支钞本七百一十余万锭 , 以周急用”......
这种不停的从准备金中挪用、转移、使得国库日渐亏空 , 币值直落下滑 , 无论是新钞还是旧币都不管用 , 根本问题是“金银有入而无出” 。结果是“布帛翔涌 , 而号寒者溢甚 。米粟渐平 , 而啼饥者愈多” 。
元朝早期的财政收入还可以填补一半的支出 , 到了后期 , 支出竟然超过收入的四百倍!如同所有末代统治者一样 , 元朝不反省自己施政错误导致的入不敷出 , 却开始大量发行货币来填财政的窟窿 , 导致金融进一步混乱 , 通货膨胀更趋严重 。当时纸钞的发行泛滥到了极致 。原来只允许由政府印制 , 后来发展到私人都可以印刷 。当时有个叫朱清和张喧的两个人 , 至元二十三年 , 元世祖忽必烈以朱清和张喧二人创办海运有功劳 , 钦赐印钞 , 这两人整整印了十七年!币值越来越不值钱 , 物价却越来越贵 , 当时京师的一斗粟竟然用一千贯钞票都买不到 。到了顺帝年间 , 米价比中统年间上涨了六七万倍 , 民间再也不用纸钞 , 甚至直接回到实物交换的状态 。
现在经常会看到用“交子”的出现 , 来论述宋明时期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等等文章 , 但是翻看过往 , 将一个好端端的利国利民的货币革命 , 变成烫手山芋 , 最后臭遍大街 , 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思索 。尤其是其中的所谓“萌芽”的成与败 , 难道真是由经济来决定的吗?反观西方 , 纸币出现虽然晚于中国 , 但是却运行良好 , 金融发展超过中国 , 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努力追赶中 , 这其中的成与败 , 得与失 , 到现在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