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小霸王孙策为何能快速夺取江东六郡?

演义地十五回重点介绍孙策夺取江东一事 。不过,演义对孙策的发挥极少,绝大部分都和正史一致 。演义中最假的部分,其实基本上是关羽和诸葛亮的部分 。
对于孙策夺取江东,罗贯中的描绘符合历史,写出了小霸王孙策能够快速夺取江东的几个重要原因 。
首要原因是善于用人 。孙策的部下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是孙坚的旧将,以朱治和程普最为出色 。当孙策在袁术麾下倍感屈辱,前途茫然的时候,是朱治首先站出来安慰孙策,并且告诉孙策:“尊父在日,多曾用我 。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朱治的这句话可以代表孙坚的老部下当时对孙策的态度 。孙坚时代,朱治等人对待孙坚,并不是明确的主仆关系,而仅仅是上下级关系 。看朱治的这番话,对孙策满是关怀,但是也体现出,朱治是以一个父执的身份来劝慰孙策,而并非是一个下属来听从召唤 。之后,随着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威名,孙策在孙坚旧将心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但是朱治、程普等人对待孙策,以及后来的孙权,和其他人不同,他们的心中,更多一份骄傲 。于是,当周瑜主持赤壁之战时,程普心中不满,而黄盖带头反对,也为很多人相信,正是这个原因 。
当然,对当时的孙策来说,朱治的加盟非常及时,也非常可贵 。孙策感慨父亲英雄,而自己只能寄人篱下,于是在月下哭泣 。孙策虽然勇猛,可毕竟还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在政治规划上还比较茫然 。朱治告诉孙策,可以告诉袁术,打着救丹阳太守吴景(孙策舅舅)的名义,向袁术借兵,然后趁机夺取江东,开创自己的事业 。这个建议,对于孙策来说,无疑是一个茫茫大海上的指路明灯,告诉了孙策前进的方向 。
朱治的这个建议还是非常正确的 。在当时的天下,早就被诸侯瓜分 。相对而言,淮河以北地区被袁术占领,袁术兵多粮广;山东地区是吕布、刘备,一个能征惯战,一个有仁德之名;北方则是最强大的诸侯袁绍,公孙瓒节节败退,袁绍很快就占据了北方四州;而中原中部地区曹操崛起,潜力最大;益州和凉州,有刘焉和马腾、韩遂;两湖地区是荆州的刘表,用兵几十万;唯独江东地区,也就是秣陵(南京)、吴郡、会稽等地区,驻守官员的实力最弱 。并且,孙家在江东(主要是吴郡)生活多年,孙坚的那些部将也多是江东人,人脉颇广,比较有号召力 。因此,进攻江东,确实是不二选择 。
其次,有亲友相助 。相比强大的曹家军,东吴孙家的势力相对弱小,可是又远远要比孤家寡人的刘备来的强势 。孙策的弟弟孙权先不说,前面我们提到孙策的舅舅叫吴景,曾经担任丹阳太守,堂兄叫孙贲,担任丹阳都尉,叔父孙静,弟弟孙翊、孙朗,堂兄弟孙瑜,那都是一时豪杰,成为东吴安定的强大力量 。
而孙策的亲戚也人才众多 。最有名的当然是连襟周瑜 。此次出征,除了得到舅舅和堂兄的帮助,最主要就是得到了周瑜的帮助 。在演义中对于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做了一个微小的改动 。周瑜第一次出场,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说两人在舒城时交情很好,于是结为兄弟,孙策出兵江东,周瑜带着叔父周尚(新任丹阳太守)的数千兵马前来帮助 。此时,周瑜说:“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 。”孙策很高兴,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在正史当中,仅仅有孙策的一句话,而没有周瑜的那句话 。在正史当中,孙策的原文叫:“吾得卿,谐也 。”此处的“卿”并非君主对臣子所说的爱卿,而是对友人的一种亲密称呼 。就像很多人对自己的心上人,也会称呼“卿卿”一样 。在孙策口中,周瑜和孙策的地位严格的来说,还只是兄弟之间的称呼 。可是,罗贯中添加了周瑜的那句话,却把周瑜定位为孙策的臣子,“效犬马之劳”,自认孙策的犬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