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草原帝国为什么容易发生分裂?

草原帝国鼎盛时期,为何容易发生分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草原族群所创立的帝国曾多次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脉络 。然而颇为奇异的是,在历代草原帝国中,只要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发生分裂,这是为何呢?
草原帝国,或者更为准确的是古代亚欧大陆上的游牧帝国,其统治管理领土的逻辑和方式,与中原或罗马、两河流域、古埃及等农耕文明存在巨大差异 。正因如此,隋朝越国公杨素才在诗句中有云“胡运百年穷”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草原游牧帝国为何经常在鼎盛之时发生分裂吧 。
草原族群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畜牧是大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因如此,草原族群存在高度流动性的特征,另外需要十分广袤的草原才能供养足够的牲畜作为部落的口粮 。这就导致游牧族群天然存在地广人稀和流动性高两大特点 。
在农耕社会,统治者通过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让官僚去农民那里收取农税 。但这种税收统治模式并不适用于草原,因为官僚体系本身是需要高昂的财政进行维护和运转的,这就存在一个统治成本的问题 。农耕地区的君主可以通过丰厚的税收充盈国库,但在人口稀少,且住所并不固定的游牧部落中,征税难度极大且收税额度很少 。因此草原的统治逻辑其实是一种军事贵族联盟的模式,即从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制度演化而来,强者为尊!
正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草原游牧部族不能建立完备的官僚体系,无法完成征税 。可汗只能将权力让渡给其他有实力的部落首领,通过共治模式维系整体势力的延续 。在这种模式下,哪个首领更具备英雄气概,更能收拢足够多其他首领的支持,他就最可能成为可汗 。然而,一个人所能经营的人脉是有限的,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罗宾·邓巴的进化心理学专著《梳毛》中的研究表述,150人是一个人交往朋友的上限,一旦超过了这个数值,人们就会出现社交性混乱,强行维系过高的人脉数量会导致生产生活效率的明显降低,这就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大名鼎鼎的“150定律” 。也就是说,当一个游牧帝国发展壮大之后,可汗所需要维系的重臣、家人和其他部落首领超越了150人之后,关系的亲密程度就会极速下降,从而为分裂埋下伏笔 。
如果说草原政权的统治逻辑造成其统治机制存在先天隐患,那么草原的继承人制度则是诱发这一隐患的导火索 。同样源于游牧生活的内在逻辑,在强者为尊的社会里,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显然更能巩固可汗家族统治地位的延续,但这也面临父终子及的挑战,造成草原政权周期性的动荡 。由于可汗王庭没有足够的财政力量碾压麾下小的部落势力,因此当王庭动荡发生之后,这些处于共治状态下的小部落首领就会伺机而动,要么支持一方争夺可汗之位,要么割据自立并却取而代之,这才是胡无百年运的内在原因 。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内亚草原上流窜着大量的游牧部落,并且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崛起成为强悍的游牧帝国 。虽然其中绝大多数帝国都已经覆灭,但这些政权的灭亡并不代表这一草原部族的消亡 。
在草原游牧地带,虽然同一部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的位置大不一样,但这仅仅是由于游牧机动性的生活特征决定的 。当一个草原帝国消亡,另外一个帝国兴起之后,这些处于共治状态或被征服状态的草原部落摇身一变,又以新的统治部落的名称自居 。敕勒就曾先后以高车和突厥的名称存世,期间还曾被柔然麾下的阿史那部(敕勒同族)征服后以柔然人自居 。至于以白匈奴冠名的羯族,更曾是匈奴在中亚掳掠的塞种人口的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