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元璋为何要杀刘伯温?揭明朝君臣争斗内幕

导读: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 , 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 , 得到了好的效果 , 但此时 , 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 , 大臣分成两派 , 以地域为区分 , 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 , 实际上就是老乡会 , 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 , 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 , 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 , 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 。这一集团人多势众 , 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 , 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 , 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
李善长何许人也 , 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 , 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 , 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 鞍前马后的劳顿 , 后勤工作不好搞 , 劳心劳力又不讨好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 , 所以在建国后 , 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 , 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 , 却心胸狭窄 , 谁敢和他过不去 , 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 。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 , 那就是浙东集团 , 首领就是刘基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 , 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 , 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
刘基处死李彬 , 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 , 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 , 这是很了不得的 , 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 , 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 , 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 , 而出人意料的是 , 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 , 名列第一 。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 , 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 , 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 。耐人寻味的是 , 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 , 年俸只有240石 , 而李善长是4000石 , 多出刘基十几倍 。
刘基运筹帷幄 , 决胜千里 , 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 , 李善长是他的老乡 , 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 , 从不抢风头 , 埋头干活 , 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 。相对的 , 刘基是一个外乡人 , 更重要的是 , 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 , 朱元璋想到的 , 他也想到了 ,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 他还是想到了 。换了你是皇帝 , 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 , 而是权谋之策 , 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 , 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 , 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 。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 , 难道还想要封赏吗?刘基一生聪明 , 但也疏忽了这一点 。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 , 双方第一次交锋 。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 , 刘基是御史中丞 , 也就是说 , 他是言官的首领 , 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 , 是李善长的亲信 , 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 , 查清罪行后 , 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 , 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 , 刘基却软硬不吃 , 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 。朱元璋大怒 , 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不巧 , 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 , 他不敢隐瞒 , 但也怒不可遏 。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 , 他想了一个借口 , 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 , 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