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史学家这样说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妇孺皆知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成就帝业的故事,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态度写得栩栩如生,把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关羽、张飞的居功自傲描绘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段“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加以艺术构思而创作的 。但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顾茅庐”?学术界各有说法 。
【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史学家这样说】《三国演义》中关于这第一次见面的记载是:刘备带领军队驻扎新野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带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可以主动登门去见此人,但不能让他来拜见您 。”可见,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赐教 。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见 。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说明是在茅庐中相见 。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几句话,证据确凿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了《隆中对》,对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论天下形势的内容记载得更为详细 。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典范 。刘备当时困难重重,急需人才,从情理上看,“三顾茅庐”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过怀疑 。
但现在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难以令人相信 。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其意,他岂能大摆架子,而不抓住这个可能失去的机会?当时的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声下气地苦求?虽然前一种说法中以《隆中对》作为证据,但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不合乎情理的 。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 。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 。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情景 。《魏略》中说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马上就要对荆州发动进攻 。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 。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刘备 。刘备因为诸葛亮年纪小,根本不重视他 。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今政局的对策,才使刘备逐渐信任他 。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 。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
从诸葛亮本身的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
有人则调和了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 。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 。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才逐渐有了很深的感情 。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见,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 。诸葛亮后来非常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 。
诸葛亮与刘备究竟是“一见”,是“再见”,还是“三见”,这只有当事人知道了,然而,“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吸引了无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