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梦溪笔谈:沈括还能胜任外交官等三个角色( 三 )


沈括出使辽国不辱使命,从道义上制止了辽国以领土问题为借口而发动战争的企图,黄嵬终于也没能成为新的宋辽战争的导火线,沈括的出使功不可没 。在出使辽的路上,沈括绘图记载了所过地方的山脉河流的情况和当地风俗特点,了解了北方的人心向背,做成《使契丹图抄》呈报给北宋朝廷,它对日后宋朝处理北方边境的许多事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不光彩的一面
沈括与苏轼是好朋友,这两名在历史上都有杰出贡献的大家,最终却分道扬镳 。沈括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自古文人相轻,进而相轧相害是常有的事情 。皇帝在沈括面前夸奖苏东坡,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于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朝廷之意 。章惇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 。一场牵连苏轼39位亲友,100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当时,北宋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坚决反对,总是阻挠新政实施 。所以,当时在朝野内外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是势不两立的 。可是,苏轼一向是个不会见风使舵的人,他总是实话实说,所以遭到了新旧两党的厌恶 。起先苏轼反对变法,受到了新党的排斥;后来,旧党上台,苏轼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又不同意全盘否定新法,遭到了旧党的戒备 。再以后,新党又把旧党打了下去,为了争权夺利,又把苏轼归于旧党 。沈括在政治上倾向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加之与苏轼的个人恩怨,就伺机陷害这位好朋友 。
元丰三年,苏轼被调任为湖州太守,当时依照惯例,调职官员要写一份"谢恩表",然后刊行在"邸报"(当时北宋官方的报纸)上 。他在表上写的一些话又让新旧两党产生了愤恨 。表中有这样几句话,意思是这样的:"皇上您知道我愚昧,难以追随那些新进的权贵,又不能适应形势;可是您看在我虽然已经年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在他的这份"谢恩表"里,"新进"、"生事"这两个词让人听出了弦外之音 。谁是"新进"?谁又爱"生事"?人们对新党一阵嘲笑,沈括当然对苏轼就更为不满了 。他于是趁机向皇上奏了一本,说:"苏轼的谢恩表讥讽时事,包藏祸心,怨恨皇上,讥谤讪上,渎职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现在人们已经在争相传诵,他这一举实在是搞得朝野轰动,万死也不足以谢皇上 。"另外,沈括还从苏轼写的诗文中摘出了六十多条词句作为证实苏轼不满朝廷的材料,他诋毁苏轼"讪上骂下",还举出具体的例子:"陛下教群吏学法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沈括大肆毁谤在先,接着,御史中丞李定也跟着上表,还列举了四点苏轼该杀的理由 。一时间,苏轼因为一份"谢恩表"竟然惹祸上身 。皇帝将这件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 。
不久,苏轼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 。
起初,苏轼并不承认自己有怨谤之心,只是说其中的一些诗句的确反映了民间疾苦 。可是后来,在沈括的吩咐下,手下对苏轼进行了轮番的审讯和折磨,苏轼一个儒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疼痛,所以就承认自己有罪,还写了"供词" 。一首描写普通农村人家生活的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虿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自己说是讥讽了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香青苗钱……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可是这番话是多么牵强附会!苏轼还说,他的《 山村绝句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讥讽了新法实施中的"盐法"太急,使得山中之人饥贫无食,动经数月 。其实这首诗与盐法哪里有半点瓜葛,苏轼当时已经完全绝望了,就等着沈括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待皇帝批准后杀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