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强家族,造反两次都失败了,皇帝却不敢出手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东晋首都建康城内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当朝丞相王导带着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职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跪在皇宫门外痛哭流涕 。
这件事情的奇怪之处一是王家是权势熏天的显赫贵族,尚书将军出了一大堆 。现在跪在那里痛哭的王家子弟往日可都是光彩照人、不可一世的主儿;二是皇上司马睿没有接见王导,也没有派人出来劝说,就由着王家人在那里跪着 。东汉以来,门阀世家地位崇高,皇上如此慢待豪门大家,这还是第一次 。没办法,王导只能每天起早,带着全族子弟从乌衣巷出发走过秦淮河来到宫门前哀声大哭 。
【古代最强家族,造反两次都失败了,皇帝却不敢出手】王家犯了什么事了吗?是的,王家的王敦起兵造反了,马上就要杀到建康来了 。
造反是株连全族的大罪,王导能不着急上火,跪地求饶吗?可司马睿能原谅王家吗?
结局是在周顗等人的力保下,司马睿在宫中召见了王导 。君臣相见后,王导跪地请罪:“逆臣贼子,何代无之,不意今者竟出臣族!”司马睿似乎被感动了,光着脚走下龙椅,扶起王导,拍拍他的手表示绝对相信王导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是的,本应株连九族的造反大罪就这么被赦免了 。
仔细分析起来,并不是司马睿不想惩治王家——有哪个皇帝不在意皇权的稳固,对造反熟视无睹的?可是在门阀世族势力高涨的东晋南朝时94期,皇帝受到千丝万缕的束缚,不能惩治谋逆的世族子弟 。司马睿和王导代表的王家的关系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
王导出身的琅琊王家是从东汉末期就开始发迹的政治世家,西晋时开始显赫,先是王家的王衍担任了太尉,成为掌权人物,再是王澄出任荆州刺史,王敦出任青州刺史 。王衍很得意地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 。”
王导起初在王家的权力结构中并不突出,但很快后来居上 。因为他在乱世中跟对了领导——司马睿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琅琊王司马睿去守下邳,王导就是他最初的助手 。司马睿的封地就是王导的老家 。司马睿对封地内的望族王氏很有好感,刻意笼络,而王导的真本事也为司马睿解决了不少问题 。两人很快组成了政坛好搭档 。当时中原大乱,王导建议司马睿去东南地区独当一面,很快就得到了司马睿的赞成 。
两人找机会,拉上人马在公元309年搬到了建邺 。司马睿初到江东,当地人对他很冷淡 。道理很简单:西晋王朝已经分崩离析了,皇室成员在江东士人心中早已大大贬值 。而司马睿这个琅琊王又是西晋皇室中的边缘人物,要向上追溯到司马懿才能和晋皇扯上直接关系 。现在,司马睿带着一大帮人逃到南方来,谁又能保证他们能长久在南方立足?司马睿说不定过几年就被人给撤了,甚至脑袋搬家了 。所以,江东的世族大姓轻蔑地称司马睿、王导等人为“伧父”,很不礼貌 。东南人心不附 。王导着急了 。对于他们那些南下的北方世族来说,司马睿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 。司马睿在南方站不住脚,王家等人也站不住脚 。于是在南下建邺的一个多月后的“修禊节”,秦淮河边出现了这么一幕:
司马睿坐在奢华的肩舆之上,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而来 。王导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其后 。整个队伍威严肃穆又不失豪华热闹,将西晋王朝的泱泱皇室风范展现给了当时在江边过节的江南世人 。江东的纪瞻、顾荣等著名大族都在江边搭着席位,占着地盘过节 。目睹这一幕,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 。皇室骨肉相残之后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威严的阵势;原来司马睿在北方的地位这么高,得到了这么多大人物的支持;原来司马睿等人还知道南方的节日,主动参加,与民同乐 。震撼之余,南方人士纷纷拜倒在路旁 。司马睿落座后,江东各大族的代表人物纷纷前来拜见 。司马睿、王导等人专门挑一些南方人不知道的新闻、礼95仪、赏赐来说事,把那些世代居住在江东的世族大家们听得晕头转向的 。回家后,世族大家们纷纷感叹,司马睿这批人不可小瞧啊 。紧接着,南方各大人物和名流先后接到了司马睿的聘书 。司马睿一下子征辟了160个幕僚,许诺以高官厚爵 。东吴灭亡后,江东士人的仕途变得很不顺畅 。如今司马睿大施恩惠,迅速将士人团结在了身边 。史载:“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