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为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 。王粲极富文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
王粲年少时,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在混乱的事态局势下,王粲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时期 。王粲十七岁时,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但王粲出于长安局势混乱并未赴任,之后,他前往荆州投奔同乡刘表,但事情并不如意,刘表见其相貌不扬,身体孱弱,又有过多拘束,所以并未看重他 。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
王粲的诗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 。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 。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王粲在归附曹操幕下之前,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表达汉末战乱,或是抒发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尤以《七哀诗》为代表 。
《从军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创作的两首五言古诗,作者一共创作了五首相同题目的古诗,主要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和对军旅刺激生活的向往之情,但王粲于40岁时英年早逝,终身没能入伍 。
七哀诗 王粲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粲在归附曹操幕下之前,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表达汉末战乱,或是抒发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尤以《七哀诗》为代表 。
作者所写的《七哀诗》首句描写道:“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便是记载了东汉末年长安一片狼藉,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 。这两句属于写实,表现了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并非第一次被迫迁移,早在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百姓被迫迁移长安,而此时又因长安战乱,再度搬迁,一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饱含感慨与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