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是中国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古代宦官问题

明朝宦官盛行的原因:宦官问题 , 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 。各朝各代 , 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 。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 。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 , 势力大 , 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 , 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 , 但是 , 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 , 握有的权力极大 , 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
自永乐朝起 , 宦官逐渐得势 , 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 。二百多年间 , 宦官们熙熙攘攘 , 你去我来 , 活跃在朝堂之上 , 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 , 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 。奸佞之生不偶然 , 半由人事半由天 。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
明代的宦官 , 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 , 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 , 雄才大略 , 戎马一生 , 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 , 染着斑斑血迹 。
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 , 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 , 作为开国皇帝 , 朱元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 , 权力禁脔 , 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 , 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 有一名老太监 , 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 , 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 。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 , 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 , 遣送回原籍 , 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 , 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 , 悬挂在宫门上 。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 犯者斩 。”这时候 , 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 , 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 , 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 , 甚至连给自己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 , 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 , 不但不再警惕宦官 , 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 , 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 。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 , 委以大权 , 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 , 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 , 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 , 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 , 登上了皇帝宝座 。
因此 , 朱棣上台后 , 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 , 所以不惜背叛祖训 , 拉拢宦官 。而朱棣自己的宦官 , 如“狗儿”等 , 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 , 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 。
于是 , 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 。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今泰国) , 郑和下西洋 , 侯显使西域 , 王安等督军营 , 马靖巡视甘肃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 又增设东厂 , 委任宦官主持 , 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 。这样 , 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 , 大权在握 , 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