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之谜:出神入化为何失传了?( 二 )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问对》并非伪书 。也有学者把此书作为研究李靖及其军事思想的史料依据 。持真书论者认为 , 考查宋代何去非等人的有关资料和著作 , 均没有发现证明《问对》是伪作的文字记载 。而且 , 《问对》能入选《武经七书》 , 更说明它并非是宋人阮逸的伪作 。理由有二 。其一 , 宋神宗是一位“留心武备”的皇帝 , 他颁定《武经七书》 , 目的在于作为考选、训练及指导当时军官的武学经典 , 类似于现在的教学上所用的教材 。朝廷上下是严肃对待、认真办理的 , 怎么会把当朝人伪托的赝品堂而皇之地列为武经 , 作为全国武学的教科书呢?且阮逸在当时并不出名 , 《宋史》中亦无其传 。现只知道他是宋仁宗天圣时期(1023~1031年)进士 , 皇祐(1049~1053年)年间还做过屯田员外郎 。对于他的其他事迹今天均已无法知道 。其二 , 《武经七书》的校正任务是由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的 , 其中都是饱学之士 。即便此书是阮逸伪托 , 可能骗得了后世 , 但绝不可能骗过这些鸿儒的慧眼 。由以上两点 , 这些学者就认为阮逸伪托之说不能成立 , 《问对》应该是真书 。
这些学者虽言之有理 , 但并非阮逸伪托并不代表此书就一定不是伪书 。一些专家指出 , 书中可怀疑之处实在太多 。如最简单的一条:书中通篇都称呼李世民为“太宗” , 可李靖死于李世民之前 , 怎么可能用李世民死后才起的庙号来称呼他呢?书中还有许多与贞观时的史实不符的内容 。许多在李世民、李靖逝世后才出现的地名、人名等 , 《问对》中却让他们提前讲了出来 。如《问对》中多处记载唐太宗称“李世勣”为“李勣” 。但李世勣改名为李勣是在唐太宗逝世后的事情 。太宗曾下诏说 , 只要不是将“世民”两字连用的 , 都不用改名而避他的名讳 。太宗既然向天下人言明了不用避其名讳 , 当然不可能说话不算数 , 自己先为避己讳而称“李世勣”为“李勣”吧 。太宗死后 , 朝廷才开始要求天下人避“世”及“民”之讳 。李世勣于太宗去世后一个月 , 改名为李勣 。叙事严谨的史籍 , 都记唐太宗称其为“李世勣” 。《问对》的作者显然是忽略了这一历史事实 , 多处记太宗、李靖称“李世勣”为“李勣” 。可见 , 此书并非是成书于贞观年间 , 也不是直接将听到的唐太宗与李靖的对话记录下来的 。
另外 , 唐太宗、李靖本不会讲错的事情 , 《问对》中却让他们讲错了 。《问对》把李建成所率部队称为“右军” , 而李世民自称所率部队为“左军” 。但据《大唐创业起居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可靠材料的记载 , 李建成当时是统率左军 , 而李世民是统率右军的 。李世民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大事 , 对自己担任的重要职务怎么可能会记错呢 。如此张冠李戴 , 明显非出自李世民之口 。
《问对》中关于霍邑之战、安北都护府的设置、唐代军事术语的使用等均时有破绽和错误 。而且与《通典》中引述的有关李靖的兵法、事迹多有抵牾 。因而许多学者认为 , 此书纯系后人伪托 , 不能作为研究唐代军事史的资料 。
另有学者认为 , 此书虽非贞观时作品 , 也存在错误之处 , 但此书作者对唐太宗、李靖事迹、言论作了深入的研究 。书中基本反映了唐太宗和李靖的思想 , 可作为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资料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 《问对》是由宋神宗下诏、官方组织人力集体修撰的 。以常见的李靖兵法为依据 , 采用问答的形式 , 故取名为《李卫公问对》而未署修撰者之名 。书中基本反映了唐太宗和李靖的思想 , 可作为研究李唐一代军事思想的材料 。一些海外学者也认为这部书现在的形式很像宋初时的伪作 , 但包含了一些真实的内容 , 可以把它看作是《贞观政要》军事上的姐妹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