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福|河南老两口手织几万条围巾 围在了边防士兵们的脖子上( 二 )


迄今为止,赵中福夫妇织好并送出了几万条围巾,用坏了6台织布机,这些织好的围巾,都被送到祖国的边关以及偏远山区学校。
10月12日,河南商报采访人员一行来到西洪沟村赵中福的家中,只见东边的堂屋南侧,摆放着一台老旧的织布机和纺车;堂屋东侧,则是一面不计其数、五颜六色的毛线墙;北侧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边防线上,密密麻麻被画上了鲜艳的五角星,这是赵中福老两口的爱心围巾去过的地方。
“哪里都不能少。”赵中福用手轻轻摩挲着地图,“边防冷啊,战士们年纪都不大,为祖国人民守着边关,有家也暂时不能回,真辛苦,多织一条,就能多给一个人。”
紧挨着北墙,还有一个放满毛线和纸箱的小屋,快垒到屋子一大半高的纸箱里,都是老两口已经织好,但还未寄出的围巾,它们被整齐叠放好,每条围巾上都有小卡片,上面写着“致:最可爱的人”。
箱子外侧还贴有已经打印好的收件地址,遍布祖国西北、西南、东北各地。
“这些边防哨所,都是我们在电视上看的。”赵中福向河南商报采访人员解释,“后来还让孩子们帮我们找地址,找到一个,我们就寄一个。越来越多人收到围巾,还给我们寄来东西。”
赵中福指向堂屋一角,木架上整齐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纪念品,有西藏的哈达、新疆的花帽、某驻地的一块石头以及各种感谢信。“我不求回报,他们不用给我寄东西,只要给我说一声,围巾收到了,我们就满足了。”赵中福咧嘴笑着说。
“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赵中福从父亲赵临年手中接过爱党拥军的接力棒,又传递给了子女。
织围巾已经成为赵家大家庭聚会时必有的活动之一。赵红亮说,每次回家,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织围巾。
赵中福家西边的堂屋墙壁上,挂满了各边防哨所的回信,赵中福将信件裱在相框里,没事就看看。“眼睛不好了,耳朵也背,”一段话说多了些,赵中福有点喘,“看着战士们写的话,我就高兴。”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其中一封来自亚热边境派出所民警的信中写道,“对一名戍边人来说,我们平凡的工作能够得到远在几千公里外二老的肯定,即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十一国庆假期前,央视新闻采访人员来到了赵中福家,带来了边关士兵们为老人录制的视频。他们脖子上围着赵中福、张娥梅老人精心织就的围巾,身后是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们庄严喊出,“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不仅如此,央视也记录着二老将围巾和一些体育用品,寄给远在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小学。
当玉麦乡小学校长格桑朗杰将一箱箱物品搬进学校时,小朋友们的眼里、脸上都是满溢的欢喜。
格桑朗杰想送给赵中福、张娥梅老人一份特殊的回礼。周一一大早,他通过手机视频连线赵中福夫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朝气蓬勃的小学生们站在带有玉麦乡标志的山坡上,不远处,巍峨的山脉像坚不可摧的卫士,注视、守卫这片土地。
“我特别开心。”10月12日,在西洪沟村的家中,赵中福回忆起那次特殊的升旗,眼眶湿润。
国歌回荡在广阔的天地间,孩子们稚嫩又洪亮的声音,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包括手机这头的赵中福、张娥梅夫妇。
两位耄耋老人,站得板正,他们庄严地向远方致意,跟随旋律清唱——
【 赵中福|河南老两口手织几万条围巾 围在了边防士兵们的脖子上】“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