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后人现有3位亿万富翁子孙遍及海内外!

前辈权倾朝野 后人闯荡世界
李鸿章家族 , 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李鸿章的一生 , 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 , 从鼎盛走向衰落 , 直至灭亡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 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 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 , 吾惜李鸿章之识 , 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水浅而舟大也” , 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 , 进退维谷……
李鸿章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后 , 才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只是间“破屋” , 而自己只是“裱糊匠” 。“裱糊匠”虽有办法把“破屋”裱得光鲜漂亮 , 但“破屋”是绝对经不起暴风雨的 。再看李鸿章家族 , 因为李鸿章的缘故 , 先是大红 , 后是大黑 , 再逐步走出低谷 。在不同时代 , 不同历史时期 , 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
环球人物杂志采访人员不久前走访了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 , 又在上海、北京拜访了李鸿章家族的几位后人 。通过他们的讲述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李鸿章家族中出了不少政治家 , 外交家 , 企业家 , 科学家 , 艺术家……他们如今定居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 。对于整个家族 , 对于李鸿章 ,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复杂的情感 。
李鸿章家族 , 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 。李文安 , 把李氏家族带进官场
在安徽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 , 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 布局整齐 , 结构严谨 , 雕梁画栋 。这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故居 。走进大宅 , 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 , 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
李鸿章的先祖原本姓许 , 明朝时从江西迁到了安徽合肥 。百年后 , 李鸿章的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 , 从此许承李姓 。许祯所成人后制定了李家门规:李许二姓不通婚 , 但与族外许姓联姻则不禁止 。自此 , 李家人丁兴旺 , 支派繁多 , 李祯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
最初 , 李家世代以耕读为生 , 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 , 经济状况不好 , 社会地位也不高 。李鸿章祖父当家时 , 每到年终 , 上李家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心地善良 , 也是一位很不错的诗人 。1834年 , 35岁的李文安苦读多年 , 参加江南乡试中举 。又过了4年 , 年近4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 后来在刑部任职 。
虽然李文安的人生此时已过大半 , 但他却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 , 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是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 , 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 , 唯一的一个进士 。
但更要紧的还是他的“命”好 。李文安这个进士中的不早也不晚 , 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 , 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 。在那个时代 , 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 , 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 , 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 , 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