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我最不喜欢西蜀 。其中大部分原因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
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初看三国,罗贯中的描写和父亲的影响,对蜀国印象好得就像迷了一位电影明星 。而现在,有了自己的思想后,我越发地排斥蜀国 。
我不明白的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偏向蜀国,把西蜀描写得天花乱坠 。难道他是儒家仁政的支持者?而在我看来,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刘备所主张的那种“仁义”实在是虚伪透了,这种“仁义”怎么能够在当时的乱局中站得住脚呢,仅靠民心吗?!我认为刘备不失为三国中最虚伪的人,要不怎么会有那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呢 。我并不是有多大意见,小说本就不是正史 。但是《三国演义》对世人影响太大,也不免冤屈了不少名士 。其中最冤的,就非周瑜莫属了 。
《三国演义》中,周瑜什么形象?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年轻气傲,还天天想着要杀刘备、诸葛 。呜呼!临终还被罗贯中逼着说出了千古流传的:“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可谓是接近完美的古今第一儒将 。他不似平常谋士,里外酸气;也不似寻常武将,上下粗莽 。而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唯一没有负了公瑾的是没有把他外貌丑化啊!那样一来,岂不是看了《演义》后去把真实周郎发掘出来的兴趣也没了嘛 。
公瑾还精通音律,在酒醉后仍能听出乐曲的阙误,并加以指出和调整 。所以流传着一句:“曲有误,周郎顾 。”据说和名曲《广陵散》并称的乐曲《长河吟》就是周郎所作 。
周瑜虽为武将,却性格温良、举止儒雅,胸襟宽广 。《三国志》记载,他“性度恢弘,大率为人” 。《江表传》又记载,周瑜曾与东吴大将程普有矛盾,程普不服气年轻得志的周瑜,常倚老卖老,盛气凌人 。而周瑜却没有因此而记恨,反而更恭敬地对待程普 。最后程普终于渐渐悔悟了,所以对周瑜也越发敬重,还对身边的人说:“与公瑾相交,就像喝了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觉变陶醉于他了 。”如此宽宏之公瑾,竟死于气窄,真是滑稽啊!
又者说来,隐去神话光环的诸葛亮,真的不足道也!他其实出身官宦之家,根本不是什么“村夫” 。“三顾茅庐”确有其事,不过也不似《演义》中的繁琐 。《三国志》中近五个字的叙述:“凡三往,乃见 。”令世人称奇的《隆中对》,鲁肃、周瑜早有相似的方略,为“二分天下” 。当时天下已经分割殆尽,只有西蜀能做文章了 。不免就“英雄所见略同了” 。什么“舌战群儒”,什么“借东风”统统子虚乌有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奇谋也是张冠李戴 。何况当时孔明连“军师”的边儿也沾不上,甚至连参与刘备军务的机会也没有,只是被派去江东游说不假,但出计就大大虚造了 。如此孔明,何妒之有呢?!
罗贯中的歪曲、丑化周瑜就是为了神话诸葛孔明,为了拔高西蜀 。那种孔明,连鲁迅也作出了“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论 。可见,罗贯中的神话夸张到了失真的水平 。而为什么周瑜会成为罗贯中“损人利亮”的人选呢?我个人觉得,其一是因为周瑜完美得出奇,又有英雄配佳人的美传,太令人嫉妒了;其二,即使无限神话了孔明,焦点还是会被公瑾夺走,所以他认定,周瑜的完美形象不可不除也!噫,虽说《演义》只是小说,不为正史,但其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使周郎蒙冤啊!“羽扇纶巾”的形象要是没有苏轼,那所有人都会以为是孔明的原装形象了 。
不过他人不明又何妨?只求自己不被《演义》所误 。不过,天妒英才,周瑜年仅三十六岁便病逝了 。公瑾啊公瑾,你可知千年之后,还有人在为你叹息!
- 张辽威震逍遥津并不是因为合肥之战击溃孙权?
- 白米醋可以用来洗脸吗 白米醋洗脸有什么好处
- 哈密瓜可以用来榨汁吗 哈密瓜怎么榨汁好喝
- 历史上的杨贵妃,并不是我们电视里看到的温婉大方?甚至有狐臭?
- 明末三大案是指哪三个案件呢?案件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 fp是什么意思
- 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 海洋中的鱿鱼是鱼吗?并不是鱼类
- 莲子心泡茶能治失眠吗 莲子心怎么用来治失眠
- 清朝的妃子上手的指甲套是用来做什么的除了美还有什么原因
- 西门庆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单单是有姿色的吗?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