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遗嘱中的人事安排有何玄机?汉高祖遗嘱内容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岁的刘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来 。此时朝廷内外,皇宫内外气氛很不正常 。皇宫外的重臣们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无计可施;经常在刘邦病榻前伺候的吕后不知夫君到底还有什么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
一天晚上,她走近刘邦,试探地询问还有什么遗言,刘邦不回答 。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问道:“您走后,丞相萧何也死了,谁还能承担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职在秦时就已经成为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政府首脑 。而皇帝只不过是皇族的首脑,一个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顶,那他对丞萧何像汉高祖像相一职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丞相为皇帝服务,但却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 。如果说,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代言人,那么,丞相就是让这个国家运转起来的指挥人 。
所以,一向有政治头脑的吕后开门见山,直接把最关键的问题挑了出来 。刘邦虽然已将死,但大脑仍很清醒 。于是,他说出了汉朝人事安排的遗嘱 。
他回答吕后:“曹参 。”吕后又问:“之后呢?”刘邦道:“王陵 。”但随即又补充道,“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 。陈平智慧有余,但是难以独当重任 。所以,一定要用周勃来帮他 。而周勃可以做太尉 。也许外人会认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观地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
吕后心里有些不高兴,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什么叫安定刘氏天下?她又问道:“这些人都死掉了,谁还能代替他们呢?”
刘邦高深莫测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死在长乐宫,政治家吕后秘不发丧,她把理由说给幸臣审食其听:“朝廷元老大臣当年都与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称臣就怏怏不乐,现在要让他们在我儿刘盈面前俯首称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统统将他们诛杀灭族,天下恐难安定 。”
【刘邦遗嘱中的人事安排有何玄机?汉高祖遗嘱内容】审食其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但曲周侯郦商听说这件事后就大叫不好,他告诫审食其说:“太后要杀人,绝对不好 。陈平、灌婴在荥阳有大军十万,樊哙、周勃在燕、代有大军二十万,若闻诸将遭诛,必定联兵回攻关中 。到时候,大臣内叛,诸侯外反,高祖基业就烟消云散了 。”
审食其听罢,立时感到事态异常严重,不敢有丝毫耽误,急忙进宫去找吕后汇报 。吕后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能分清事情的轻重,从而改变了初衷 。
于是,她按照刘邦的遗嘱,在萧何死后,任命曹参为相 。之后又陆续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 。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在遗嘱中为何要启用能力一般的大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大臣的能力吧 。
曹参——“萧规曹随” 。曹参是刘邦坚定的追随者 。在对秦军、项羽及叛军的无数次战斗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并非是他被刘邦看好的因素,刘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为此人好黄老之学,并懂得进退周旋之道 。果然,曹参接任相国后,无为而治,“萧规曹随” 。
表面上来看,这是黄老之学和当时的汉朝政局所要求的 。深一层来讲,他不能搅动吕后掌管的汉政权,因为当时的形势是,吕后随时都会掀起一场宫廷政变 。
王陵——坚持原则能力平淡 。王陵治国能力并不强,但此人宁肯掉脑袋,也不会放弃原则,使得吕后往往在一些为自己家族争取利益的情况下碰软钉子 。吕后在这种情况下去询问陈平,陈平是个诡计多端、保身有术的家伙 。他满口答应吕氏的一切意见,而背地里却跟周勃联系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