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三国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少有文才 , 善为诗文 , “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皆有杰出贡献,被文学评论家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植的《洛神赋》,被公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就取材于这篇名赋 。东晋恃才傲物的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从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传天下 。唐代所称“汉魏风骨”,当首推曹植 。曹操第三子 , 封陈思王 。因富才学 , 早年曾被曹操宠爱 , 一度欲立为太子 , 终因任性而行失宠 。遭忌于兄丕 。曹丕称帝后 , 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 , 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 , 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二十五年 , 操死 , 丕废汉称帝 , 使就国 。黄初二年(22) , 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 , 徙封东阿;四年 , 徙封雍丘王 。太和元年(227) , 丕死 , 曹睿即位 , 徙封浚仪;六年 , 封为陈王 , 郁郁而死 。溢曰思 , 世称“陈思王” 。曹植曾几次上书 , 希望能够得到任用 , 但都未能如愿 , 最后忧郁而死 , 年四十一岁 。
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 , 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 , 曹操次子曹植的墓冢 。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不予任用 。曹植的任所一迁再迁,离都城许昌越来越远 。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 。来到东阿,曹植登鱼山,面黄河,瞻泰岳,“喟然有终焉之志”,有“终葬此地”之语 。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 。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于陈,终年41岁,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 。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
【三国历史上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的墓究竟在哪?】曹植墓坐东朝西,依山选址,凿山为穴,封土为冢 。墓前神道上有幢著名的古碑,即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所立的《曹子建神道碑》,碑文记载了曹植生平事迹、死后葬地和后世祭祀颂词等 。康有为曾对其高度评价:“大刀阔斧,阵无前”、“快刀斩阵,雄快峻劲者,莫若《曹子建碑》矣” 。古碑甚为珍贵,现已建楼保护,又称隋碑亭 。碑楼内还有两方石刻也较为珍贵 。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依稀辨得“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 。另一方是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九皋子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 。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 。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 。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 。”
由曹植墓,沿窄陡小路上山,翠荫深处有羊茂台、洗砚池、梵音洞、闻梵处、观河亭和龙山文化遗址等遗迹 。据说,羊茂台和洗砚池是当年曹植读书、吟诗、做文章、清洗笔墨的地方,梵音洞和闻梵处是曹植闻听西方梵音、创作中国佛乐的地方 。曹植鱼山闻梵,首创中国佛教音乐,唐时传入日本 。日本宗教界为纪念曹植的功德,将本土的一座小山也命名为鱼山,尊奉曹植为日本佛乐的鼻祖 。山上《中日两鱼山友好纪念碑》,即是日本宗教团体多次来中国参拜鱼山曹植墓的见证 。
曹植墓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一千七百多年来,频遭劫难,历经沧桑,原来古建筑早已湮没 。现在的陵园、陵门、隋碑楼、曹植墓纪念馆及子建祠等,是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改建而成 。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