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天高皇帝远说的是哪个皇帝:元顺帝

导读:“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 , 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 , 原文为“天高皇帝远 , 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 , 不反待如何?!”显然 , 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 。那么 , “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 , 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 , 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
单纯从语法角度上来看 , “天高皇帝远”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组极其工整的对偶句 。句中 , “天”对“民”、“皇帝”对“相公” , 丝毫不乱 。其中 , “民”是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苦百姓 , “相公”是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称 , 两个词语对应的分别是两类群体;而“天”是对苍天的专称 , 所以按照对偶规则 , “皇帝”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皇帝 , 而不是多个皇帝 。
黄溥是明朝人 , 其《闲中今古录摘抄》是以杨讷的《元代农民战争史料》为蓝本的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杨讷 , 亲历元亡明兴的朝代更替 , 目睹农民起义的反抗怒潮 , 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据《元代农民战争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八年(1348) , 浙江台州、温州百姓树起“天高皇帝远 , 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 , 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 , 首义反元 。从这首《台温处树旗谣》产生的时间来看 , “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应该专指元顺帝 。
元朝统一中国后 , 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次 , 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 并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科举、打官司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 , 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步加剧 。到了元顺帝的时候 , 政治腐败 , 官场黑暗 , 将士堕落 , 赋税繁重 , 民不聊生 ,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虽然元顺帝曾以脱脱为相 , 以图刷新政治 , 帝国中兴 , 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由来已久 , 积重难返 。
脱脱遭馋退位后 , 国事日非 , 元顺帝本人却“怠于政事 , 荒于游宴” , 一味的沉湎于享乐和女色 , 纪纲废弛 , 官吏贪蠹 , 财政窘迫 , 社会动荡不安 , 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在元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 元顺帝宁可专心致志地学“行房中运气之术” , 也不处理朝政;宁可别出心裁地设计船舶、制造宫漏 , 也不关心民计民生 。1368年 , 朱元璋攻破通州后 , 直逼元大都 。看到元朝大势已去 , 元顺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
在上都喘息期间 , 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 , 元顺帝让使者给朱元璋带去了一首诗:“金陵使者渡江来 , 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 , 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 , 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 , 春风先到凤凰台 。”在这首《答明主》中 , 元顺帝承认元朝气数已尽 , 但却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禅让的诚意 。本来是自己走投无路、仓皇北顾 , 反倒被他说成皇恩浩荡、完璧归赵 , 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元顺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
洪武二年六月 , 元顺帝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 , 次年四月 , 因“痢疾”死于应昌 , 庙号“思宗” 。朱元璋因其在国破家亡之际 , 没有背城一战 , 而是选择了逃窜漠北 , 是“知顺天命 , 退避而去” , 故称其为“顺帝” 。曾经横扫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国 , 在“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的声讨中土崩瓦解 , 沉寂为短命王朝;而这位名叫脱欢贴睦尔的乌哈图可汗 , 则在“天高皇帝远 , 不反待如何”的呐喊中狼狈逃窜 , 沦落为亡国之君 。朱元璋把他称作“顺帝” , 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莫大嘲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