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白玉人及复原图: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 。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
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
胡服: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 。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 。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 。《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 。”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
补充: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各种礼仪逐渐废除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 。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所见彩绘木俑,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 。所谓"绕衿谓裙"就是指这种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 。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的式样,反映了古人设计思想的灵活巧妙,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制衣用料轻薄,为防止薄衣缠身,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饰云纹图案,这即是“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
【战国白玉人及复原图: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的特点】战国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吻合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形式 。战国时期的带钩比西周初时有很大进展,质地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贵重富有 。还有一种金银错的崭新手工艺,外观更加精致华贵 。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除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外,工艺也属上乘,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上雕刻有花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它取名"容刀" 。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成份以装饰取代了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