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是法正而非诸葛亮( 二 )


拉拢士族
刘备占据益州后 , 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 , 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 , 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 , 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 , 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 , 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 。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 , 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 。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 。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 , 白银千斤 , 钱五千万 , 锦千匹 , 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 。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 , 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 , 德政不举 , 威刑不肃的局面 。然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 , 但在政治谋略上稍差 , 但知因循守旧却不会变通 。《蜀科》制定后 , 由于严法治蜀 , 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 , 豪强十分不满 , 以消极态度抵触蜀汉政权 , 为此 , 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 , 认为成都初定 , 宜“缓刑弛禁” , 放宽约束 。但诸葛亮认为不能盲目沿用汉初的法度 , 应当因时制宜 , 懂得变通 , 于是写了封信《答法正书》给法正 , 晓以大义 , 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 。(《答法正书》:君知其一 , 未知其二 。秦以亡道 , 政苛民怨 , 匹夫大呼 , 天下土崩 , 高祖因之 , 可以弘济 。刘璋闇弱 , 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 , 文法羁縻 , 互相承奉 , 德政不举 , 威刑不肃 。蜀土人士 , 专权自恣 , 君臣之道 , 渐以陵替;宠之以位 , 位极则贱 , 顺之以恩 , 恩竭则慢 。所以致弊 , 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 , 法行则知恩 , 限之以爵 , 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 , 上下有节 。为治之要 , 于斯而着矣 。)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 , 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 , 是刘备的主要谋士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 , 掌握大权后 , 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 , 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 , 他则携私报复 。有人向诸葛亮告发 , 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 , 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 。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骨之臣 , 劳苦功高 , 因此不加过问 。
进图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 法正向刘备献计 , 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 , 却未继续进攻益州 , 而留下夏侯渊、张合驻守汉中 , 一定是内部动乱 , 而夏侯渊、张合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 , 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 。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 , 可以讨伐国贼 , 尊崇汉室;中 , 可以蚕食雍、凉二州 , 开拓国境;下 , 可以固守要害 , 是持久的战略 。刘备赞同 , 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 。
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 , 形势不利 , 本应马上撤退 , 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 , 无人敢进谏 。当时箭如雨下 , 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 。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 。”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 , 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 。”便暂时撤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