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可能挽救大明朝的人:明末战略家王在晋( 三 )


孙承宗最有名的策略是所谓“以辽人守辽土” , 现在看来 , 就是就地取材 , 好像有些道理 , 但这是书生的看法 , 用这样的策略绝对解决不了辽东问题 。
当时 , 在辽东作战有两种选择 , 一是用客兵 , 就是外地征集来的兵员作战 , 二是用土兵 , 就是本地的 。这两种区别在于 , 土兵只能守卫 , 不能进攻 , 而客兵才是进攻的 。
孙承宗聚集十几万大军 , 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谋大举) , 可却用“以辽人守辽土”的原则 , 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土兵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屯田 , 屯田就必然分散 , 而分散自然就不能聚集 , 从而摆出一副随时被分割包围的态势 , 所以无论是宁远大战 , 还是宁锦大战 , 关外明军之间的相互应援均没有形成有效的 , 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 , 因此处处被动挨打不说 , 还要恳求其他军镇支援 。
辽东镇的开销当时已经超过了北方九大边镇军费的总和 , 可一开打却还需要其他军镇支援 , 这本身就是笑话 。
此外 , 土兵还有个问题 , 就是屯田之后也可能会就地安家 , 而一旦安家之后再要这些土兵离开妻儿老小和家里的坛坛罐罐 , 去远征后金腹地 , 那是不可能的 , 所以只有用客兵才能进攻 。
孙承宗犯的根本错误是把辽东的兵力扩大到十几万 , 却又提倡用土兵 , 这才成就了刚才所说的笑话 , 陈兵十几万在边境上 , 数年不敢去进攻 , 说是仅仅搞些防御又很羞愧 。
王在晋的策略则是只保持少量的部队 , 仅仅守住山海关一带就可以了 , 这样每年省下来的银子有好几百万 , 积攒起来 , 等待时机 , 时机一旦成熟 , 猛然增加大量客兵 , 一举歼灭后金 。因此 , 王在晋的策略才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 , 而孙承宗和袁崇焕那一套以辽人守辽土的东西则是永远也没有可能消灭后金的 。
如果使用了王在晋的策略 , 那首先可以保证明朝财政不至于崩溃 , 也不至于引发李自成那样的溃兵哗变 , 以及其他问题 , 能让国内消停许多 , 还可以积蓄力量 , 司机解决辽东问题 。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 , 会发现 , 王在晋其实是唯一一个能在当时解救大明王朝的人 , 如果他不被孙承宗撵走 , 继续担任辽东经略 , 那整个历史都会改写 , 可惜明朝的运气不好 , 贪上了孙承宗这种庸臣 。
当然 , 王在晋虽然在天启朝的时候失去了辽东经略的职务 , 没有机会去改变历史 , 但在崇祯朝开初的时候 , 他作为兵部尚书 , 又有了机会去解决辽东问题了 。
崇祯时期 , 虽然辽东的局面已经很糟糕了 , 明朝的财政也被损耗得非常厉害 , 但如果及时调整政策 , 还是有一丝希望的 。这时候有两件事必须抓紧 , 一是做好朝鲜和蓟镇附近蒙古部落的联络工作 , 支持东江镇 , 共同做好对后金的牵制 , 二是逐步收缩辽东的防线 , 不要再大兴土木了 。
做好各方的联络工作 , 首要任务就是抵制后金的议和 , 因为一旦明朝和后金议和 , 蓟镇周围的蒙古部落和朝鲜肯定会受到很大打击 , 因为他们素来站在明朝一边 , 跟后金多有摩擦 , 而一旦明朝和后金议和 , 那他们自然没有必要再保持跟后金的敌对状态 , 明朝对后金的封锁之势就被彻底瓦解了 , 一旦瓦解 , 很有可能被后金各个击破 , 或者拉拢到旗下 ,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了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