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史上真实的鳌拜:少年康熙为何执意铲除鳌拜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 。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 。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 。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 。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对于这样一个在清初历事三朝(太宗、世祖、圣祖)、亦功亦罪的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 。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 。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 。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 。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
鳌拜像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 。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 。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 。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 。誓必克岛而回 。”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 。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 。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 。皮岛终于被攻克 。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 。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 。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 。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 。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 。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 。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 。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 。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 。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 。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 。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 。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 。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 。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 。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 。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 。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