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科学爱好者的康熙帝为何对科学新知出尔反尔

导读:康熙皇帝生于1654年,去世于1723年 。牛顿生于1642年,去世于1727年 。牛顿比康熙皇帝大12岁,他们是生活在同时代的人,二人还有相似之处,就是对新知识的兴趣 。不过,两人有着根本的不同 。牛顿对待新知识是一种信念、一种人生、一种对科学的追求,而康熙皇帝对待新知识是一种好奇心理的驱使 。
康熙皇帝对于一些西洋知识的偏好,我们不能忽视这么一个小概率事件,那就是汤若望的进言 。汤若望,德国传教士 。出生于德国科隆一贵族家庭,取汉名为汤若望,是活跃于我明清之际的西方著名传教士 。还在大明王朝的l630年进京,继任已故教士邓玉函之职,协助徐光启共同编成《崇祯历书》,曾获崇祯皇帝特赐“钦褒天学”匾额一块 。1644年,中国江山易主,满清入主北京,八旗兵圈地占房,驱赶城中居民 。汤若望据守在北京宣武门内天主堂(俗称南堂) 。他上书清帝,恳请仍居原寓,照旧虔修,理由是未竣历书版片、天象仪器、书籍和教堂礼器等,不能在三日内悉数搬迁,且损坏后难于修复 。汤若望遇到了开明的清摄政王多尔衮,第二天便得到旨谕:恩准西士汤若望等安居天主堂 。后清于顺治二年(1645)颁行新历——《时宪历》,并任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五品官),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总局局长 。汤若望深得顺治皇帝福临赏识,尊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意为“尚父” 。顺治病危时,议立嗣君 。顺治帝因皇子太小,想立皇弟为君 。皇太后的意思是立皇三子,今天看来就是相当于还拽着父母衣襟要巧克力吃的适龄少年儿童,8岁的玄烨 。当时汤若望秉持科学精神向顺治进言,玄烨出过天花,现身体已康健如常,可终生免疫,宜立玄烨为君 。这恐怕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国人干涉中国大政,而且干涉的那个好啊还真值得我们庆幸!依据康熙帝与孝庄皇太后的亲密关系,我们有理由猜测康熙帝知道汤若望的进言,爱屋及乌,开启了他对近代西洋知识的好感之情 。1669年,康熙帝在剪除鳌拜势力亲政后,和孝庄皇太后携朝中大臣,亲临汤若望墓地,按照中国礼俗悼祭他,之前称他“鞠躬尽瘁”,“恤死报勤” 。
1688年11月18日,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六,就是牛顿发表其巨著的前一年,英国发生革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康熙帝在紫禁城亲切接见来自法国的“国王数学家”洪若翰、张诚、白晋、刘应等五位耶稣会传教士,他们是以法王路易十四的数学家身份、经过三年长途跋涉抵达北京的 。五年后即1693年,康熙帝身患多年的尼疾,洪若翰、刘应用西药奎宁(金鸡纳霜)治好他的病 。康熙大悦,将原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府邸及附近一块地方赐给他们,以建立天主堂用,这又大大刺激了康熙帝对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洋知识的兴趣 。后据白晋描写:“康熙皇帝精通了几何学原理,取得了很大进步,以至于一看到某个定律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律及其证明 。”“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 。他简直可以和他的洋老师们比肩而坐探讨问题,而康熙帝更感兴趣的则是法国人带来的天文望远镜,他把它们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法国科学家巴斯加于1642年发明的手摇计算机,康熙皇帝令传教士为他仿制成功,以便于计算 。1713年康熙帝指定皇三子胤祉组织成立“蒙养斋算学馆”,馆址设在畅春园,它被誉为中国的“皇家科学院” 。在此之前的1662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l666年的法国巴黎皇家科学院相继成立 。英王、法王、康熙帝,同属封建时代的帝王,但是中国的皇家科学院随着康熙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英、法两国的则源远流长,直到今天 。不过蒙养斋并非只拿经费不结果的衙门,它融汇当时西方科学成就,编撰成了包含有天文数学乐理等内容的、中国科技史上高水平的总结性巨著《律历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