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赵云这句话惹恼了刘备,赵云再也没得过重用

赵云与刘备的故事
刘备是怎么得到赵云的
三国时期赵云想方设法离开公孙瓒:史书记载:“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遂随先主至荆州 。” 也就是说,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前往奔丧从而离开了公孙瓒部队,刘备与赵云都知道,公孙瓒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赵云肯定也不会为了一个怀疑自己是敌方探子的人而死,所以不必纠结于他为何不为公孙瓒死战到底 。之后的赵云沉寂了一阵子,可能真的是回乡奔丧,亦或是审时度势希望找个明主,但可以知道,他没有离开河北,他眼睁睁看着旧主公孙瓒兵败自焚,他自然无法在袁绍的帐下谋个位置,直到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才前去投靠了以前就相当赏识自己的刘备,从而保护左右,死不旋踵 。
赵云是刘备的大将,也是刘备身边最为忠心耿耿的保镖 。刘备想提拔赵云,可惜赵云为人太过于耿直,有时目光看的太远,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得罪了刘备,这让刘备很不爽 。其中在刘备东征时,赵云说的最让刘备不受用的话就是:“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愿陛下察之 。”
刘备当然不服气,以自己和关羽张飞情深意切来比喻:“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赵云继续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以天下为重 。”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这便是赵云,尽管对刘备中心无二,甚至长坂坡差一点为刘备的儿子刘禅死去,但刘备内心对赵云很是不满:
其一,对东吴的严重低盼 。刘备决定灭吴,而不仅仅是索荆州(何况荆州本来就是人家的)这也就是吴主将杀死张飞的两人头颅送还刘备请求议和的时候刘备不从的原因,关羽仅仅是个借口,由灭吴而实现二分天下才是刘备的根本目的,真正的军事斗争是没有情感的,只有利益 。刘备看不起东吴,当年兵力衰微的时候,孙权就把妹妹嫁过来,何况自己如今做了蜀汉的皇帝 。
【只因赵云这句话惹恼了刘备,赵云再也没得过重用】其二,不理解赵云对自己和关羽张飞的感情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天下闻名,即使仅仅是流于形式,但是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三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刘备闹革命多亏了这两个人 。
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是全始全终了” 。可见赵云的眼光此时并没有刘晔高明,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
其三,不理解自己为何要出兵 。刘备出兵东吴,也是为了收复失地 。当日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说过:占有荆州益州,然后可以取天下 。关羽擅自攻打襄樊,罪有应得 。当时刘备军势力膨胀,眼看就可以对曹操势力形成钳形攻势,可荆州失了,刘备能不急吗?
其四,为儿子刘禅打天下做准备 。刘禅是什么样的人,刘备一清二楚,指望着他一统天下门都没有 。为子孙当牛做马,刘备也不例外 。整个中国古代史,基本上就是人才的斗争史 。得人才、用人才,就能取天下 。刘备恰好是个会用人的主,而且得了西川之后,兵强马壮,猛将如云 。但是这时候的刘备,大家都知道,年纪不小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以刘备知人善任的特点看,刘备一定知道:自己的儿子刘禅是个什么鸟人,能不能和天下争衡 。因此,刘备伐吴,其实是他在临死前,为了统一天下做的最后一搏 。是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为关羽报仇只是个很好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