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河洛之地的地缘浅析

黄河与洛水交汇,孕育出了河洛之地,它的地缘中心就是洛阳城,在历史上自夏朝起,被许多朝代定为首都司隶,这么一个被历朝历代统治者看中的地方,自然有其得天独厚之处,下面开始分析 。
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西侧,似乎当不上“天下之中”这个名号,然而在古代,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并不适合孕育文明,因为安全性差,所以地势高安全性好的黄土高原(陕西山西),实际上有着与它们的农业条件不符的地缘地位,洛阳盆地,正处在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平原之间,因为这个枢纽作用,才有了天下之中的名号 。
洛阳盆地的地理情况


地理图中黄框大致就是洛阳盆地的范围,
方向------------------------相接板块----------------------关卡
北面---------------------------河内-------------------------孟津
【天下之中河洛之地的地缘浅析】东面---------------------------中原-------------------------虎牢关
西面------------------------河东、关中----------------------函谷关
南面----------------------中原南部、南阳------------------龙门(伊阙)
乍一看洛阳可谓是四塞之地,四面都有门可以把守,然而从政治角度看,这种地形固然使得洛阳可以沟通四方又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从军事角度则意味着四面的关卡都需要军队把守,同样,洛阳周边任何一个板块占据了这里,就等于把头暴露给了三面的敌人 。春秋时代那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降服生活在伊水谷地的陆浑戎,打通了从南阳到洛阳的通道后,曾向周王问鼎,但终究还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占领计划 。同样三国时的董卓,尽管有山河之险,关东诸侯也不齐心,最终还是因为三面受敌战略压力太大而退出洛阳,返回了老家关中 。可见这块王者之地,没有统一天下资本的人,是没有办法长久占据这里的 。
洛阳的北面通道
洛阳北面是黄河,河流不是处处可渡的,往往要挑选水缓河窄之处,这里最有名的渡口就是孟津,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就用过这个渡口,但黄河渡口不止这一处,关东诸侯围攻董卓时,当时的河内太守王匡,就屯驻在河阳津,此外平县(小平)也可渡河 。
“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 。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三国志董卓传”
河流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山脉却不容易翻过,因此洛阳盆地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越过黄河,把河内纳入其统治,然后以太行王屋为屏障 。太行王屋只有三条小道可以通行,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陉(xing2)中的轵关陉、太行陉、白陉,其中轵关陉连接河内与河东,太行、白陉则都是连接河内上党 。
三国时汉献帝在董卓死后试图从关中返回洛阳,他的路线就是从关中渡河到河东郡的安邑,然后在张杨的接应下走轵关陉到河内,最后回到了洛阳 。
至于那两条连接上党的道路,因为上党在三国并不活跃,高干逃往荆州走的河东关中武关线,并未下洛阳,所以就不讲了 。


洛阳盆地的东面通道
洛阳东面只有一条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成皋),虎牢关是春秋时晋国为了威胁郑国所筑,左侧黄河右靠嵩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关东诸侯伐董卓时并未在此发动进攻,吕布、胡轸、华雄都是在南线龙门之外防御袁术孙坚,之后董卓放弃洛阳,曹操试图进攻成皋,结果在荥阳汴水就被徐荣击败 。
楚汉争霸时,刘邦死守荥阳,荥阳在虎牢关外,刘邦为什么不守容易防守的虎牢呢?这是因为荥阳后面就是敖仓,刘邦如果退回虎牢,等于放弃了这个大粮仓,就很难与项羽相持下去,此外退回虎牢示弱于天下诸侯,也是很失人望的事情 。洛阳的南面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