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屡立战功的杨业归宋后为什么却不受重用?

【揭秘:屡立战功的杨业归宋后为什么却不受重用?】杨业简介 杨业,并州太原人 。其父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 。杨业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 。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 。”成年后辅佐刘崇,为保卫指挥使,因为骁勇善战出名 。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国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无敌” 。
有功之臣不受重用
传说中,杨业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杨家担了七分 。但事实是,杨业归宋时并没太受重用,也没受重赏 。宋太宗封赏降臣之时,除了北汉主刘继元之外,马峰、郭万超等四人受的封赏最重,杨业根本靠不上边,所以都未在记录之列 。归宋三个月后,因为要被派往边防前线,才有了对他的所谓厚赐 。宋朝的用人之计是密赏,跟今天企业的密薪制相似,赏了些什么,赏了多少,别人无从知晓 。
杨业在宋朝的地位不高,从没有成为宋军的主将 。归宋时,杨业受封“左领军卫大将军”,说白点只不过是个“环卫官”的角色,而所谓的郑州刺史,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虚职 。以这样的官位是无法近得皇帝身边的,离朝廷重臣相去甚远 。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员 。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
杨业在宋廷不过是位列偏裨的边将,入宋不足8年就战死在边关,《宋史》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 。如果非要说杨业是受重视和被重用的,那就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了 。杨业不受重用,事出有因 。这既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也与宋朝军事体制的结构有关 。
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
首先,杨业的家世背景让他难获信任 。杨业的父亲杨信原为麟州刺史,当时各种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杨家虽然也算是一方豪强,但势力相对较弱,只能于夹缝中求生存 。
杨业20岁就被派给刘崇,这很可能是一种家族谋略 。杨业年少英雄,很有才干,所以很快被刘崇赏识 。但是,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时,杨业的父亲已经归降后周了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现象,杨业在北汉听差,他的父兄却在后周为臣,父子三人效力于互相敌对的两个国家 。这样一种局面的形成,当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杨业父亲的预先设计 。在那个时代,脚踩两只船,谁先到岸就靠谁的现象并不鲜见 。按今天的话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许更为安全 。
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 。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 。
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投降北宋之后,难免让人觉得不够放心,而他自己也会先虚上几分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当监军责问他是否有异志时,他显得格外敏感 。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 。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 。
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 。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 。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