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

【郑州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会程进入第二天 , 13个专业委员会分组讨论、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公共考古讲座……紧贴时代的专业课题 , 在学者们的深入交流、讲述下变得令人亲切而易懂 , 与会学者和社会大众各取所需 , 从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中汲取各自需要的营养 。
全天进行的13个专业委员分组讨论包括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三国—隋唐考古、植物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动物考古、人类骨骼考古、新兴技术考古、两周考古、秦汉考古、宋辽金元考古等 。其中 , 王幼平教授带来的《关于郑州地区近年来的旧石器考古新收获》 , 带来了令郑州人十分振奋的观点:近年来 , 郑州地区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 , 这说明“夏娃理论”不适用中国 。王幼平认为 , 织机洞、老奶奶庙等为代表的郑州地区400余处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 系统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 , 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郑州地区史前遗存的完整链条和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 , 很清楚地展示了中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 , 印证了中国现代人的独立起源 。
此外 , 中国台湾专家屈慧丽的《台湾安和遗址母与子发现之重要性探讨》 , 日本学者槇林启介的《中国古代石镰的多元性》 , 俄罗斯学者涅斯捷罗夫的《阿穆尔河沿岸地区西部中世纪早期居民住宅结构类型》等 , 涉及内容广泛、关联时代久远 , 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 , 如同带听众进行了一次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 。
还进行了多场公共考古学讲座 , 分别是我国著名体质人类学家、生物考古学家朱泓在郑州博物馆讲授的《罗布荒原考古之旅——神秘的小河墓地》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正耀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授的《“河南”何以为中国青铜文明之母》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在河南博物院讲述的《考古十兄弟:早年殷墟发掘的人与事》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王仁湘在河南博物院讲授的《在旋动的世界里——大河村文化彩陶漫说》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谢尧亭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授的《翼城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坚在河南大学老校区历史文化学院讲授的《元上都——拥抱着文明的废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在河南大学老校区历史文化学院讲授的《“最初的中国”“共识的中国”和“理想的中国”:考古学证据和推想》 。这些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当下时代和现实的角度 , 为广大市民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考古的思维“拓展训练”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的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也在黄河迎宾馆举行 , 埃及、印度、洪都拉斯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 纷纷介绍了本国考古学研究成果 , 并与中国学者围绕“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进行了座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