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虚构成分么( 二 )


则曹操兵败赤壁之后 , 在华容道受困确有其事 。罗贯中根据这一情景 , 虚构了关羽奉命在此阻击 , 曹操已临绝境 , 关羽为报当年在曹营所受礼遇之恩 , 佯作摆开一字长蛇阵 , 让了曹操一条生路 。这一虚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还符合逻辑推理 , 既描绘了关羽的性格 , 也使曹操再一次露出了狼狈相 , 从而让读者和观众得到了难以言喻的满足 。
三、京剧的《空城计》 , 照搬了《三国演义》 , 其根据则是裴松之所注的《郭冲三事》:……亮亦知宣帝垂至 , 已与相偪 , 欲前赴延军 , 相去又远 , 回迹反追 , 势不相及 , 将士失色 , 莫知其计 。亮意气自若 , 敕军中皆卧旗息鼓 , 不得妄出菴幔 , 又令大开四城门 , 埽地谷欲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 , 而猬见势弱 , 疑其有伏兵 , 于是引军北趣山 。
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 , 司马懿认为他断乎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猜测对方的计谋煞是有趣 。最后还是诸葛亮凭冒险而免于溃败 , 自然大快人心 。
根据以上三个例子 , 《三国演义》的题材选取乍看似乎以《三国志》为主 , 实际上用裴松之所注(所引)的材料更多些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则未见于裴松之注 。但这种情况不多 。至于诸葛亮的借东风、关羽的玉泉山显圣等等 , 则不仅是虚构的问题 , 而是典型的迷信糟粕 。这是作者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
史学家、文学家往往苛责罗贯中的虚构 , “戏说”历史的一群又往往用罗贯中作了大量虚构作挡箭牌 。因此我想 , 有必要在此作些说明和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