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11次大型自我炒作!如此出名全靠炒!( 二 )


而在当时另一位炒作大师刘备著名的那个“三顾茅庐”之际 , 诸葛亮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炒作办法 , 既然全面掌握了刘备的心理活动 , 那就给他个屁股也无妨 , 诸葛亮深深知道 , 这样反而能使刘备更加急切地想要得到他 。果然 , 在这一系列严密而浪漫地策划下 , 不由得连刘备这样的炒作高手也乖乖上套 。
再通过诸葛亮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一顿瞎忽悠(隆中对策) , 屡战屡败、经常寄人篱下、四处碰壁的刘备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 顿时信心膨胀豪情万丈 , 当下如同服了摇头丸一般 , 兴奋地即兴与诸葛亮合唱了一曲苏永康的《相遇太早》:“……你我都找到新的依靠/过去对错已不再重要/只是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心里还有个划不完的句号……”
第五件是“借东风” 。
作为“同盟国”海陆空三军总指挥的周瑜 , 因为气候条件不利于火攻 , 气得口吐鲜血 , 而诸葛亮却故意对周瑜密书十六字屁话“欲破曹公 , 宜用火攻;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诸葛亮此举无非是为了刻意夸大和强调“东风”的作用 , 其实如果没有周瑜前面的许多准备和铺垫 , 即使如同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的歌中所唱“任尔东西南北风” , 那又有个屁用!而诸葛亮此番之所以能够炒作成功 , 得益于他年轻时生活于长江一带 , 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气象知识 , 但诸葛亮后来装神弄鬼的所谓“筑坛祭天”之举 , 未免就有些画蛇添足虚头八脑 , 炒作得太不厚道 。
第六件是“空城计” 。
“空城计”其实是诸葛亮为了神化自己军事才华的一次刻意炒作 , 其时他其实已在城中埋伏了大量的主力部队 。是个人都知道“诸葛一生惟谨慎” , 像诸葛亮这样迂腐的人 , 要是生在盛世当个管家婆什么的可能还管用 , 但出生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就很难有什么作为了 , 乱世需要的是张飞、鲁智深、李云龙这样天不怕地不怕、随时都敢于“亮剑”的创新人才 , 而不是诸葛亮这样整天患得患失、啰里啰唆的白面书生 , 所以他才会“六出祁山”而寸土未得 。
司马懿比诸葛亮不知道要高明倍 , 他焉有不知道此时诸葛亮城中有大队埋伏之理?诸葛亮的小聪明被司马懿识破 , 于是乎自我解嘲 , 杜撰了一个“空城计”的弥天大谎 , 为的是炒作自己那蹩脚的军事才能 。
第七件是“擒孟获” 。
诸葛亮治小家也许还凑合 , 所以他的《诫子书》才比较有名 , 但是治国就差远了 , 打仗尤其不行 , 经常是小赢大输 ,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以诸葛亮在军事上那点儿可怜的所谓才华 , 他劳师远征深入不毛 , 平时反复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软实力无一具备 , 想要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从“五月渡泸”到当年秋班师回朝)在七个不同的地方(覆盖当时云南境内的大部分地区)“七擒孟获” , 而且是在当时云南的广大地理环境和恶劣交通条件下 , 诸葛亮想要玩杂耍般轻易地捉了又放、放了又捉树大根深叶茂的“地头蛇”孟获 , 无异于天方夜谭 , 骂死张一一先生也不会相信 , 好在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语言学校 , 诸葛亮从中看到了“语言不通”的美丽商机 , 于是乎乐得信口开河 , 随机发明个“七擒孟获”的电视连续剧出来狠狠地自我炒作一番 , 倘是换了少数民族都会讲国语的今天 , 张一一先生料必诸葛亮这厮断断不敢瞒天过海 , 编造出这所谓“七擒孟获”的鬼话连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