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国君楚成王:一个倒在自己儿子的刀下的帝王

导读: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 。殊不知,宫廷决不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 。宫廷里充满了污垢、阴谋和血腥 。所谓君臣大义、人伦大防等等,只不过是防范百姓的樊篱、禁锢异端的锁链罢了 。
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他在位四十六年,颇有作为,使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 。但他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主意不坚,欲废长立幼,终于导致宫廷政变,身死子手 。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维城”的世袭制,楚国的王位继承人当属长子商臣 。但楚国地处江南,风俗习惯自于华夏不同,王权嗣位常由少子 。中原诸夏把楚国视为异族,称其为荆蛮 。为利于北上图霸,楚成王打算改变以往的做法,在华夏诸国视为维系社稷宗脉嗣位的大事上,依照周礼,立长子商臣为王位继承人 。这样,就可以表示自己尊周的诚意 。但他又怕这种做法有违楚国的风俗习惯,引起人们的不满 。所以一时犹豫不决 。
年长的商臣和其他王弟相比,颇多心计 。他经常把珠玉环佩等小玩意送给成王身边的近臣,是以知道宫内的消息 。商臣见父王犹豫不决,惟恐别人得到嗣位,便加紧活动,多给近臣送东西,请他们美言,自己则借进宫请安的机会,在楚成王面前表现得十分勤勉恭谨 。楚成王满耳听到的是称赞商臣的美好话语,满眼看到的是商臣的谦谦有礼,终于下定了立商臣为太子的决心 。他对令尹斗勃说:“商臣有祖宗遗风,必能承担大任,其年纪又长于诸子,寡人欲立商臣为太子,爱卿以为如何?”商臣的举动,斗勃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见楚王垂问,便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大王年事不高,何必早立太子?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 。一来楚君嗣位,立少不立长,历代都是这样,大王不能坏了先祖的规矩;二来商臣之相,蜂目豺声,性情残忍,阴险狡诈 。现在因为爱他便要立他,以后心里厌烦便要废黜他,您这样做,必生祸乱 。请大王三思而行!”
楚成王不听斗勃劝谏,立商臣为太子,安排潘崇做他的师傅,同日迁往东宫 。商臣听说斗勃反对立自己为太子,心中愤恨,伺机想除掉斗勃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一代霸主晋文公病逝 。许、蔡两个中原姬姓诸侯国叛晋附楚 。晋国新君晋襄公拜阳处父为大将,兴师讨伐 。楚成王早有北进中原的雄心,认准这是一个好机会,便令斗勃为主将、成大心为副将,率楚军援救许、蔡 。楚军日夜兼程,很快抵达泜水岸边 。两军隔泜水相持两个多月,眼看到了年底,晋军粮草将尽,阳处父不免暗暗着急起来 。他意欲退军,既怕被楚军窥破内情,乘势追击;又嫌避楚恶名,被世人耻笑;还担心本国朝野上下反对 。斟酌再三,阳处父终于想出了一个体面退军的办法 。于是,他唤过使臣,密嘱几句,派其径到楚军大营,传语道:“小臣奉鄙军主将之命,赶来相告:两军如此相持,胜败终难分晓,白白耗费军资,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将军如欲决战,鄙军愿退回一舍(三十里)之地,让将军济水布阵,决一生死;如果将军不肯过河,那么就请后退一舍之地,让鄙军渡河南岸,再决胜败 。鄙军主将驾马立车,专候将军之命 。”
一听此言,斗勃拍案而起,愤然道:“晋师淹留在外,时日已久,师**疲,早已不堪一击,奈何不自量力,出此大言,欺我不能渡河吗?传令下去,秣马厉兵,旦日饱食,渡河进击晋师!”成大心连忙劝道:“晋人言退,分明不安好心 。他们说是退兵一舍,实在是引诱我们上当 。倘若他们乘我军渡河之时出击,我军则进退失据,必有败绩 。与其中人诱兵之计,不如我军暂退一舍,让晋人渡水决战 。”斗勃一听有理,便传令全军后退一舍,重新结寨,让晋军过河 。阳处父见楚军后退,遍告营中将士说:“楚将斗勃畏我强晋,不敢渡水决战,今已潜师遁逃 。敌军已退,我军渡河无益,况且岁暮天寒,作战多有不利,不如归国养息,待天气转暖再举兵不迟 。”将士们思乡心切,一听此言,无不欢呼雀跃,片刻的功夫,早收拾停当 。于是,阳处父率军班师还晋 。楚军后退一舍等了两天,不见晋军动静,便派人侦察,才得知晋军早已撤离 。斗勃只好下令班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