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重兵在握的曾国藩为什么会四次拒绝称帝?( 二 )


不仅湘系势力曾有劝进的举动 , 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也有人劝曾国藩自立 。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 , 石曾说他是举足轻重的韩信 , 何不率众独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 , 也曾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 , 拥戴曾国藩为帝 。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 , 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 , 此时内忧外患接踵而来 , 交相煎迫 。曾国藩曾因母丧返乡 , 却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大地 , 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 曾国藩趁势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 , 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 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 , 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 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 官至一品 , 死后被谥“文正” 。
曾国藩一生功过 , 让人争论不休 。他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 , 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大贤者 , 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但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 可谓毁誉参半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时 , 就有人责其杀人过多 , 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 , 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 , 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 , 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 , 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 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 建国后的史学界斥其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 , 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 一无是处 。
为何不称帝的原因
让后人产生疑问的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 , 手握重兵 , 掌握地方大权 , 有没有过推翻清王朝并取而代之的想法?他不但自己不做皇帝 , 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 , 主动解散了湘军 , 并强迫曾过荃离职回家 。
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般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 , 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 , 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明教;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 。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 , 封侯拜相 , 光宗耀祖 。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 。他学习孜孜不倦 , 苦读日夜不息 , 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 , “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教 , 不耻下问 , 博览历史 , 重视理学 , 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 , 才华横溢 , 满腹经纶 。由于他博览群书 , 涉猎文献 , 所以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若要统治者“内贤外王” , 就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 , 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 , 涉及吏治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尽管其手下部将王闿运、曾国荃等屡次劝进 , 都被他严辞拒绝 。
第二、是称帝条件不具备 。南有曾国藩 , 北有僧格林沁 , 这两人被清王朝倚为肱股之臣 。当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 , 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 , 不同于八旗兵 , 战斗力极强 , 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 , 虎视东南 , 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 , 湘军号称30万 , 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 , 其中李鸿章虽由曾国藩一手扶植 , 但到了关键时刻 , 不一定会像曾国荃、彭玉麟、鲍超那样对其死心塌地 , 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边 。即使曾国藩黄袍加身 , 恐怕也会演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故事 。其弟曾国荃倔强狠毒 , 野心勃勃 , 胜过赵光义多倍 。他能带头劝进 , 把黄袍加在曾国藩身上 , 也会随时夺走 。螳螂捕蝉 , 黄雀在后 , 说不定落骂名的是曾国藩 , 得实惠的是曾国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