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长城檀道济:将军何苦搀和帝王家事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个皇帝武帝刘裕死了以后,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废掉少帝刘义符,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即皇帝位,史称刘宋文帝 。在这件事情上,徐羡之等人“黜昏立明”本没有错,但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这帮人不仅杀掉了少帝刘义符,而且还杀掉了没有一点过错的庐陵王刘义真,仅仅因为刘义真是老二,这个天然的排序挡了老三刘义隆做皇帝的道 。这一点清代史学家王鸣盛颇不理解,他在《十七史商榷》说,“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废昏立明,忠也 。然少帝已幽于吴,文帝已入,可无后虑 。即有虑,应让文帝自为之,乃必弑少帝,何意?且并杀无过之庐陵王义真,又何意?”如果说徐羡之等人这一连串的杀戮行为是为刘义隆考虑,那么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超越了自己的本份,做了他们不该做的事情 。
凡事太过势必走向他的反面,此又是一例 。在这件事情当中,不仅由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谋划主持,而且谢晦和大将军檀道济也参与了,虽然二人都不是主谋,在当事人刘义隆心里还是留下了阴影 。历史上这种事情向来如此,如果不幸蹚入皇室的这种浑水,便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刘义隆掌权以后,时间仅仅过去一年,就先杀掉徐羡之和傅亮,接着刘义隆利用檀道济除掉了谢晦,十年以后,刘义隆终于对檀道济下手,一代名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 。
应该说从内心讲,刘义隆是不想杀檀道济的 。檀道济从小是孤儿,苦出身,后来参加刘裕的军队,打仗很勇敢,《南史》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不仅如此,此人还是不杀俘虏,攻取洛阳以后,有人提出尽杀俘囚,“以为京观 。”要摆摆威风,檀道济不同意,说:“吊民伐罪,正在今日 。”结果把人都放了 。檀道济军功卓越,威信很高,刘裕死后,他是辅政大臣之一,不过一直在外带兵,刘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以后,对檀道济这个人内心一直很矛盾,虽然知道他参与了杀戮自己两位兄长的行为,但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不仅不追究,而且还让他带兵讨伐远在江陵的谢晦 。
谢晦在废黜与弑杀少帝和刘义真事情上罪不至死,谢晦看到刘义隆杀掉徐羡之和傅亮以后,远在千里之外的谢晦非常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方面他深交刘义隆身边的侍中王华,“藉以免祸 。”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皇室,结为亲家,一个许给彭城王刘义康,一个许配给新野侯刘义宾 。但是刘义隆显然不为所动,派檀道济帅大军西征江陵,《南史》说,“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 。”
谢晦本来以为檀道济要与徐羡之等人一起被杀的,他想错了,低估了刘义隆的智力,檀道济非但没死,而且被皇帝委以重任,带兵杀上门来 。谢晦的谋略在檀道济之上,但带兵作战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谢晦最终被押回建邺(南京)处死 。
【南国长城檀道济:将军何苦搀和帝王家事】谢晦象其他谢家的人一样,《南史》说他,“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 。”而且博学多才 。临死还续了几句诗,“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 。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说自己功业与古人一般无二,但却不知道全身而退,慨叹自己没有这个智慧,但他又说,既然自己走得是一条如太行般的险路,那么就注定是充满艰险的,虽然有点遗憾,有点不甘心,但不后悔 。谢晦的问题是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做都不会对,临死都不悟 。
檀道济无疑是国家的柱石、栋梁,身为大将乃国之长城,应该说刘义隆一开始并不想加害檀道济,檀道济的死与其说是参与了弑杀少帝和刘义真,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威名,功高震主,刘义隆忌惮这位先朝的功臣,之所以开始没有杀檀道济,是想利用它,刘义隆委任檀道济西征谢晦时,有人提出此人不可靠,“不可” 。但刘义隆说:“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 。”就是说,刘义隆对檀道济的人品还是认可的,至少他认为这个人不至于反对皇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