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王朝第一个皇帝武帝刘裕死了以后,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废掉少帝刘义符,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即皇帝位,史称刘宋文帝 。在这件事情上,徐羡之等人“黜昏立明”本没有错,但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这帮人不仅杀掉了少帝刘义符,而且还杀掉了没有一点过错的庐陵王刘义真,仅仅因为刘义真是老二,这个天然的排序挡了老三刘义隆做皇帝的道 。这一点清代史学家王鸣盛颇不理解,他在《十七史商榷》说,“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废昏立明,忠也 。然少帝已幽于吴,文帝已入,可无后虑 。即有虑,应让文帝自为之,乃必弑少帝,何意?且并杀无过之庐陵王义真,又何意?”如果说徐羡之等人这一连串的杀戮行为是为刘义隆考虑,那么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超越了自己的本份,做了他们不该做的事情 。
凡事太过势必走向他的反面,此又是一例 。在这件事情当中,不仅由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谋划主持,而且谢晦和大将军檀道济也参与了,虽然二人都不是主谋,在当事人刘义隆心里还是留下了阴影 。历史上这种事情向来如此,如果不幸蹚入皇室的这种浑水,便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刘义隆掌权以后,时间仅仅过去一年,就先杀掉徐羡之和傅亮,接着刘义隆利用檀道济除掉了谢晦,十年以后,刘义隆终于对檀道济下手,一代名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 。
应该说从内心讲,刘义隆是不想杀檀道济的 。檀道济从小是孤儿,苦出身,后来参加刘裕的军队,打仗很勇敢,《南史》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不仅如此,此人还是不杀俘虏,攻取洛阳以后,有人提出尽杀俘囚,“以为京观 。”要摆摆威风,檀道济不同意,说:“吊民伐罪,正在今日 。”结果把人都放了 。檀道济军功卓越,威信很高,刘裕死后,他是辅政大臣之一,不过一直在外带兵,刘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以后,对檀道济这个人内心一直很矛盾,虽然知道他参与了杀戮自己两位兄长的行为,但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不仅不追究,而且还让他带兵讨伐远在江陵的谢晦 。
谢晦在废黜与弑杀少帝和刘义真事情上罪不至死,谢晦看到刘义隆杀掉徐羡之和傅亮以后,远在千里之外的谢晦非常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方面他深交刘义隆身边的侍中王华,“藉以免祸 。”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皇室,结为亲家,一个许给彭城王刘义康,一个许配给新野侯刘义宾 。但是刘义隆显然不为所动,派檀道济帅大军西征江陵,《南史》说,“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 。”
谢晦本来以为檀道济要与徐羡之等人一起被杀的,他想错了,低估了刘义隆的智力,檀道济非但没死,而且被皇帝委以重任,带兵杀上门来 。谢晦的谋略在檀道济之上,但带兵作战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谢晦最终被押回建邺(南京)处死 。
【南国长城檀道济:将军何苦搀和帝王家事】谢晦象其他谢家的人一样,《南史》说他,“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 。”而且博学多才 。临死还续了几句诗,“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 。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说自己功业与古人一般无二,但却不知道全身而退,慨叹自己没有这个智慧,但他又说,既然自己走得是一条如太行般的险路,那么就注定是充满艰险的,虽然有点遗憾,有点不甘心,但不后悔 。谢晦的问题是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做都不会对,临死都不悟 。
檀道济无疑是国家的柱石、栋梁,身为大将乃国之长城,应该说刘义隆一开始并不想加害檀道济,檀道济的死与其说是参与了弑杀少帝和刘义真,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威名,功高震主,刘义隆忌惮这位先朝的功臣,之所以开始没有杀檀道济,是想利用它,刘义隆委任檀道济西征谢晦时,有人提出此人不可靠,“不可” 。但刘义隆说:“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 。”就是说,刘义隆对檀道济的人品还是认可的,至少他认为这个人不至于反对皇室 。
- 孟姜女哭长城哭长城竟然是假的,后人栽赃秦始皇
- 没有醒酒器怎么醒酒 长城干红要醒酒吗
- 揭秘:孟姜女哭倒的真的是长城吗?
-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长城币2角风靡收藏届2角现今行情如何?
- 天津7个绝美景点瓷房子是瓷器的海洋黄崖关长城建筑宏伟
- 【骢马】唐万楚原文赏析,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 秦长城全长多少公里秦始皇所筑长城秦长城简介
- 秦长城的遗址在什么地方有关于秦长城的故事有哪些
- 秦始皇修建起来的秦长城在哪里为什么现在只见明长城而不是秦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