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文学贡献有哪些文天祥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 初名云孙 , 字宋瑞 , 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 , 宋末政治家、文学家 , 爱国诗人 , 抗元名臣 , 民族英雄[2]  ,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 , 官至右丞相 , 封信国公 。于五坡岭兵败被俘 , 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 , 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
文天祥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 。虽然他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 , 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 , 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 , 除对策、封事等外 , 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 , 写了大量的文稿 , 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 , 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 。此外 , 诗、词最多 , 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 , 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 。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 , 称之为史诗 。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 , 有两个显著特色 , 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 。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 , 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 , 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 , 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 , 是一支爱憎分明 , 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 , 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 , 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 , 感情特别丰富 , 浓郁 , 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 , 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 , 沁人肺腑 。如《赴阙》一诗 。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 , 复兴有望 。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 , 以绝后顾之忧 。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 , 觉得李的说法不妥 , 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 , 便设“看城子”之计 , 将文天祥引出城外 , 然后拒而不纳 。文天祥再一次受挫 。但他并未气馁 , 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 。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 , 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 , 按照时间顺序 , 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 , 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 。全诗每句五言 , 隔句押韵 , 长达80多韵 , 一韵到底 。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 , 难怪后人读此诗后 , 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 。这段时间 , 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 , 内容大都振奋人心 , 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 , 亦即过渡时期 。
到了福安之后 , 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 。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 , 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 , 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 , 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 , 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 , 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 , 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 。这一时期 , 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 , 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 , 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