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 。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 。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 。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 。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后来居然打下了江山,这都是给环境逼出来的 。这不是“平民皇帝”又是什么!既然是穷人出身的皇帝,对百姓总应该好点 。现在让我们揭开史书一层一层的面纱,看看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在元廷的暴政统治之下,老百姓长期过着“窦娥冤”式的生活,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 。公元1351年,当元廷征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之时,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于是民间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以黄河工地为中心,抗元的怒火燃遍了中华大地 。英雄四起,各据一方 。元廷虽然派兵镇压,但是起义军此伏彼起,元廷穷于应付 。四年之后,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部打出“反元复宋”的旗帜,拥宋徽宗的后裔韩林儿为帝,在亳州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各地起义军虽多使用龙凤年号,不过是遥相呼应,虚张声势而已,大家仍然是各自为战,并未听从大宋政权的指挥 。
朱元璋自己没有任何本钱,投身的还是一个小首领郭子兴的队伍 。作为郭的贴身卫兵──亲兵,由于忠心、作战勇敢,他逐渐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 。郭子兴死后,他取而代之,自己就有了本钱 。在这一场大混战之中,朱元璋的表现如何呢?当时他的根据地在今安徽省的中部,如果他真正是抗元的“民族英雄”,那他进军的矛头应该直指北方──元廷的所在地 。但是从他率领郭子兴的部众开始,到他于1368年登上帝位之前,这10余年间他的进军方向始终是向东──打张士诚,向西──打陈友谅,向南──打方国珍,从来没有向北进军去打过元兵 。
这些行动是不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所造成?不,这种“不打元兵,专打友军”的做法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个“既定方针”是由他的一个同乡同宗儒士朱升代他拟定的,有史为据,有案可查 。朱升向他建议的行动纲领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就是筑好防御工事,多存粮草,暂取守势,不要出击,自己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 。等到别人实力耗尽,再出来收拾残局 。所谓“缓称王”,是指对付元廷的策略 。许多友军称帝称王,成了元兵打击的目标,太不合算,不如先做缩头乌龟,在别人大事招摇之时,深藏不露,设法自保;等到时机成熟,然后一鸣惊人 。从后来朱元璋所吟的《菊花诗》看来,他对朱升的建议已经心领神会 。
从许多有记载的历史事实看来,朱元璋也是诚心地奉行这一斗争策略 。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按兵不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 。在友军互相火并之时,他又拉一方打一方,从中获利 。他从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 。前10年中,他在夹缝中生存,坐大;到后5年,他才重拳出击 。1363到1364年,他消灭了陈友谅这一股势力,尽得江西与两湖之地;1367年,他又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两股势力,取得江苏、浙江、福建这一大片地方 。
10多年中,他一直“缓称王”,只打“大宋”的旗帜,用“龙凤”的年号,让刘福通、韩林儿做自己的挡箭牌 。待韩林儿兵败前来投奔,他觉得这个傀儡已无利用价值,就害死了韩林儿,自己先称吴王,再登位做了大明皇帝 。这时南方已被削平,消除了后顾之忧,他才大举北伐,挥军直捣元廷 。经过十几年的战斗,许多勇敢北伐的起义军早已击破了元兵的主力,再加上元廷的大将“窝里斗”愈演愈烈,已经无力对外,朱元璋大军北伐,如入无人之境,坐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光荣 。
- 揭秘:慈禧太后一年消耗15万个苹果是干什么用的?
- 八百里加急有多急?揭秘唐三千里外军情速递
- 揭秘:商鞅为什么必死无疑?
- 秃发皇后:扶持老公当上皇帝,毒死公公
- 他只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小小的官员却敢写奏折骂皇帝
- 揭秘:中国历史上功败垂成的五大草莽英雄
- 揭秘:中国历史上因请客死在酒桌上的荒唐国君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偷窥狂:汉成帝爱老婆洗澡
- 揭秘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曾独担百万鸦片战争赔款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荒唐的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