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收复少梁,秦献公险中取胜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春秋战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梁,位于现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由于紧邻黄河渡口,一直都是秦晋魏三国争夺之地,在春秋战国争霸过程中,秦国从戎狄手中夺取,后又多次易手 。魏文侯时期,他派吴起打败秦军占领少梁,并建立河西郡 。秦国几代国君都想夺回这块要地都没成功,在秦后惠公继位后,他派出五十万精兵对阵吴起五万魏武卒,也没收复少梁 。等到秦献公继位后,他励精图治,在等待二十三年后完成了这一历史性壮举 。那么,秦献公是如何瞅准时机收复少梁的呢?
秦献公继位秦国国君前,一直在外流亡,这一去就是三十年,期间他还在魏国呆了很长时间,最终是在魏武侯支持下才动了回国继位的决心 。但是,秦献公回到秦国后,秦国的朝政并不象他想像的那么让人心动,旧贵族专权,国土被魏国撵到偏西一隅,昔日的祖业都让前几代国君败的败,丢的丢,想要振兴谈何容易?但不管朝政多么困难,秦献公心里却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要把前两任国君丢失的河西要地夺回来,因为那是秦国人的生命线和东进咽喉 。
对于河西地区的丢失,秦献公心里明镜一般,当秦简公继位以后,诸侯各国对秦国进贡的场面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随着魏国的中兴而变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魏国对河西地区的需要,对秦国不断地发动了强有力的攻势,最终秦国不得不节节败退,又回到了东进的起始原点 。当秦献公准备再次振兴秦国时,他发现面临的困难一个比一个难对付 。
首先,秦国的国民经济不断滞后而且还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升 。没有了综合国力就谈不上发展一支可以抵抗强魏的强大秦军 。所以,秦献公继位后并没有急于改革秦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秦国体制,提高秦军综合国力上 。这一点,秦献公从两个方面看得非常清楚 。一方面,他在魏国呆了很长时间,了解魏国之所以能打败秦国,是因为经过了李俚变革和吴起组建魏武卒 。
另一方面,秦献公从阴晋之战中看到了秦军的实力差距 。当秦惠公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魏国时,魏军仅仅在吴起率领下,只用了河西一个郡的兵力五万魏武卒,魏军以一对十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魏军在这胜利的背后,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 。因为吴起组建的魏武卒不同于其它兵役制,魏武卒享受着各种条件待遇,这些都是需要钱财和国力支撑 。
为了达到打败魏武卒的目标,秦献公做了两手准备 。一手是对内进行大力改革 。他继位后先是废除了以人殉葬的残酷制度,迁都栎阳并实行郡县制,把贵族把持的朝政权力集中到他一人手中 。同时,他又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以田亩多少收取赋税,客观上平等了贵族和老百姓的关系,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 。另一手,当秦国综合实力得到提高以后,秦献公又大力改革秦军体制,组建了一支轻兵部队 。这支轻兵的组建就是专门针对魏武卒的,魏武卒是重装备重配置,而秦轻兵则是光膀子轻装备轻配置,一重一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其次,经过不断地退缩,秦国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秦献公心里清楚,即使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秦国的整体实力还是赶不上魏国 。而且要收复河西,他还有几个客观因素制约 。一是离开魏国前,他跟魏武侯有个约定,只要魏武侯在位,秦国绝不跟魏国作对,做人要知恩图报 。一是魏国的兵力比秦军要强好多倍,硬拼肯定要吃亏 。所以,秦献公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 。
这个时机很快就到了 。公元前364年,魏武侯死了,秦献公不需要再遵守承诺,同时秦军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整备,可以对魏国进行一些试探性的攻击 。秦国大将章蟜在石门跟魏国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最终秦军斩首六万,大获全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