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前姓和氏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孔子不姓孔


我们现在人的名字,一般都分为两个部分,即“姓”和“名” 。姓,又称姓氏,即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各个家族有自己特定的姓氏,这是更改不了的 。后面的名,当然就是由父母来取了 。但是,在先秦的时候,所谓“姓”和“氏”,其实是两个概念,而且,这两个概念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 。
大家可能知道,中国远古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部落当中当然是女性说了算数,而“姓”就是在此时产生,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一个种族的称号,后来所谓同姓之间不可通婚的说法也是源自于此 。例如《左传》当中就说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繁 。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而古代的姓,一般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嬴、姒等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商朝的“子”姓,战国时期楚国的“芈”姓 。说来说去,“姓”其实也就那么几种 。
但是,“氏”可就不一样了,其种类之繁杂,数不胜数,这些千百种不一的“氏”,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姓”的演变 。有些人以自己的国家名字为氏,如齐、鲁、秦、卫等,也有些人以自己的职业为氏,如索、陶、巫等,还有人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文、武、景、庄等,当然,还有人以自己祖先的职位为氏,如司马、司徒、太史等,其数目之多,远非“姓”可比 。所以,先秦时期绝不可将这二者混为一谈 。
先秦时期的贵族_图
那么,先秦时期的名字称呼,到底是如何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当然这指的是贵族男子或女子 。
【秦朝之前姓和氏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孔子不姓孔】待嫁的贵族女子,一般会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而在嫁人之后,若是嫁给国君,则以丈夫国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若是嫁给卿大夫,则以丈夫封地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 。同姓之间的贵族女子,以大小排行按照“伯夷叔季”的顺序,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 。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晋献公的妻子被称呼为齐姜,怎么理解呢?齐姜这个称呼,“齐”指的是她来自的国家,说明她是齐国的贵族女子,而“姜”呢,是指她姓姜 。当然,在这个女子嫁给晋献公之后,她就应当被称为“晋姜”了,因为“晋”是她丈夫的国家名号 。
我们再来看看电视剧中,找一部大家都应当追过的电视剧《芈月传》吧 。大家这个时候应当都明白了,芈月的称呼其实是不正确的 。在芈月未嫁人的时候,我们应当称呼她为“楚芈”,而当她嫁给了秦惠文王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呼她“秦芈” 。
古代的“彌”字(通“芈”字)_图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男子的称呼 。
一般来说,贵族男子们会比较重视自己的“氏”,因为,这在先秦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贫民男子是没有“氏”的 。而男子的称呼,一般是他的氏再加上他的名 。我们还是以《芈月传》为例,里面有一位男配角叫黄歇对吧,那么“黄”这个字就应当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据说,他是来自黄国的人,所以会有这个“氏” 。“歇”就是他的名了 。
大家应当都知道孔子和孟子的名字吧?孔子名叫孔丘,孟子名叫孟轲 。但是,其实“孔”和“孟”都不是他们的姓,而是他们的氏,孔子真正的姓是“子”,孟子真正的姓是“姬” 。两个人的家世虽说都没落了,但二人还是贵族出身的 。
我们现在可以再返回头看《芈月传》了,里面的秦惠文王被称作“嬴驷”,其实,这种叫法也是错误的 。“嬴”是人家的姓,而他真正的氏应当是“赵”,所以,我们应当称呼他为“赵驷”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