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鲍超不前往左宗棠麾下效力主要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1862年6月,英王陈玉成因中叛徒苗沛霖之计而被逮捕,并被送往胜保军营 。临刑前,陈玉成说:"官军名将堪为对手者,一鲍二李而已",其中“鲍”指的是湘军名将鲍超,“二李”即是李续宾和李孟群 。从这句话中,鲍超毫无疑问是太平军的劲敌,湘军猛将中的一哥 。据史书记载,鲍超总共历经500余次战阵,身受108处伤,这在晚清史上都是很少见到 。
1866—1881年,左宗棠挥师西征,先是平定甘陕地区的叛乱,后则进入新疆迎击有英俄支持的阿古柏,收复失地 。不过,曾经与左宗棠并肩作战,一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鲍超却没有随军出征,而是仅仅招募兵勇在河北一带设防 。要知道,当时的西征军可是异常缺乏猛将,尤其是在刘松山阵亡于金鸡堡后更是如此 。那么,为何鲍超不前往左宗棠麾下效力呢?这很有意思 。
其一、鲍超不受左宗棠待见,两位合不来 。在晚清四大中兴名臣里,才华最出众、能力最强,也最心高气傲者当属左文襄公,左宗棠了!稍微了解点晚清史的朋友都知道,左宗棠既看不起曾国藩也瞧不起李鸿章,他才是真正的王者 。那么,左宗棠与鲍超关系如何?两者能展开合作吗?很简单,他们合不来,不好共事 。鲍超曾经在左宗棠麾下效力,共同前往福建和广东剿灭太平军汪海洋部,但因军纪与粮饷问题,两者闹得很不愉快 。在镇压东捻军时,刘铭传因贪功冒进而中埋伏,若不是鲍超率“霆军”前来增援,奋力杀敌,估计刘铭传早就命丧战场了!不过,李鸿章因偏袒淮军将领,反而说鲍超贻误战机;左宗棠也说他“居功自傲”,越来越不服从管教 。既然关系不和,若是一起共事岂不是很尴尬,弄不好会影响西征大局 。
其二、鲍超非两湖人士,不好融入西征军 。自从曾国藩组建湘军以来,国家的武装力量便掌握在地方实力派手中,军队的来源也主要是由将领在自己的家乡招募,部队番号也都是以直属将帅之名或字命名居多 。左宗棠为收复新疆,调动湘军六七万,其主要来源地是湖南、湖北,前锋主将刘长佑、刘锦棠既是湖南人,又是叔侄关系,与左宗棠可谓是老乡 。鲍超呢?何许人也,四川奉节人 。鲍超非两湖人士,对西征军肯定是指挥不灵,这对战局影响极大,左宗棠不会冒此风险 。要知道,鲍超可以指挥得动的“霆军”在剿灭捻军之后不久就解散了,他已无直属部队可调用 。如果是临时招募兵勇,组建新“霆军”,其战斗力也难以保证,而且还会增加军费开支 。
其三、左宗棠不想激化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 。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位原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在曾国藩幕府共事期间也没多少往来,可谓是相安无事 。1864年初,李鸿章已经基本上平定了江苏地区的太平军 。此时,他拥兵六七万,洋枪三万杆,开花大炮上百尊,实力仅次于曾国藩湘军 。不过,李鸿章为了讨好曾国藩,拒绝出兵围攻金陵,以免抢夺曾氏兄弟的胜利果实 。有意思的是,李鸿章却进军浙江,与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抢功劳,两者矛盾尖锐化 。1874年,因“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与李鸿章再次闹得不愉快 。鲍超与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则更不用说,简直就是死敌和仇人 。李鸿章先是为袒护部将刘铭传而栽赃陷害鲍超,后则以“糜饷”与“不听调动”为由,下令解散“霆军” 。所以,左宗棠不凑请朝廷使用鲍超为前锋主将,很有可能是不想激化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 。
其四、鲍超重病缠身,难以胜任繁忙军务 。作为晚清第一猛将,鲍超虽然只是中等个子,但却常常冲锋在前,悍不畏死 。1852年初,鲍超追随向荣追击太平军,在桂林城下大战萧朝贵,不幸被枪弹击中,回长沙休养几个月方才有所好转 。后来在与陈玉成作战时,右臂被滚木砸成重伤,前额也被打得流血,但依然不脱离战场,继续奋勇杀敌 。终其一生,身受大小伤总计108处,可谓是遍体鳞伤 。正因为如此,晚年的鲍超时常因旧伤复发而痛不欲生,如同风蚀残年 。大西北的条件异常艰苦,常年征战于此的将士若非体格强健者,恐难以胜任 。要知道,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可是抬着棺材去的,因为他身体也不好 。不过,左宗棠是主帅,统筹全局,不用上阵杀敌;鲍超是猛将,作为前锋就得拿着弯刀往前冲,怎能吃得消 。此外,军中事务繁多,鲍超身体又每况愈下,如何处置得过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