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学三大名著分别出自谁手,他们的治史原则又是怎样的?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指的是《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分别出自赵翼、王鸣盛、钱大昕之手 。
赵翼作品
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赵翼治史,首先要参校诸史,考证异同,辨证谬误,然后发现问题,对史事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发表史论 。赵翼注重正史,轻视其他史籍,但又不全信正史 。作为考据学家,赵翼的见解往往非同常论,他的种种见解与当时流行的观念完全相反 。他生前的史学著作也因与时风不同而未受重视 。死后多年,却声名大涨 。梁启超对赵翼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
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年),清代江苏嘉定人 。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 。王鸣盛强调“求实”, 治史时注重考辨史书记载真伪,反对春秋笔法,反对史家主观褒贬予夺和驰骋议论,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 。他考史一般是先对一部正史作总体评价,然后考证各种具体问题,最后论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史书 。王鸣盛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治学经验,提出了一套如何读书、如何校书、如何考辨史书记载之真伪的方法 。
钱大昕
钱大昕, 江苏嘉定人 。字晓微,一字及之 。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人 。钱大昕博闻强识,对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音韵、训诂、金石等领域都颇为精晓 。史称钱氏“博极群书,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 。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 。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大力提倡治史,钱大昕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


【清代史学三大名著分别出自谁手,他们的治史原则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