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辜负了崇祯皇帝的厚望,为什么投降了清军?

说起洪承畴,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人辜负了崇祯皇帝的厚望,投降了清军,成为了明朝末期最大的汉奸 。
那么,洪承畴在投降清军之前,是和清军做过殊死搏斗呢,还是直接就投降了清军?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下这方面的故事 。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洪承畴是明朝末期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早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洪承畴就曾率领自己麾下的明军,俘虏了著名的农民起义军将领高迎祥 。
不久之后,他还大破李自成的队伍,打得李自成只带着十八人逃命而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 。
此时,崇祯皇帝认为西北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便给洪承畴掉整了一下工作岗位——任命他为蓟辽总督,让他总领自山西到辽宁一线的所有军政事务 。
当然,崇祯皇帝之所以让洪承畴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正是因为看中了洪承畴的杰出能力,认为他有能力对付日渐壮大的满洲八旗 。
因为洪承畴上任蓟辽总督之时,皇太极已经建立清朝三年了 。
此时,皇太极手下不仅拥有满洲八旗,而且还有和自己有联盟关系的蒙古八旗,且战斗力都非常的强悍 。
那么,此时洪承畴的手中,又共有多少人马呢?
答案是——八个总兵官、十三万人马——包括山海关总兵官吴三桂,和他手下的部队(凡八总兵,兵十三万,咸隶承畴) 。
从皇太极崇德三年,到崇德六年夏,清军和洪承畴的明军先后发生过多次交战,但规模都不算太大,双方互有胜负 。
崇德六年八月,皇太极决定不再和山海关外的明军小打小闹了,亲自率领满八旗和蒙古八旗前去围攻在关外防守的洪承畴 。
最终,双方在松山一带发生了激战 。
经过连日的激烈厮杀,皇太极一方逐渐占据了上风,而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除了五万人战死、六万多人溃逃外 。到最后只剩下一万多残兵败卒(承畴师十三万,死五万有奇,诸将溃遁,惟残兵万馀从) 。
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松山之战的第一阶段 。
之所以说是第一阶段,是因为自从洪承畴战败退回松山城内后,这场战斗就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由主动出击,到进城防守 。
对于只有一万多残兵败卒的洪承畴而言,再和强悍的清军硬拼,是绝对行不通的 。
于是,他下令紧闭城门,等待援军 。
皇太极认为洪承畴是个人才,再加上他的那一万多残兵败卒,已经对自己构成不了太大额的威胁,便下令让洪承畴主动前来投降,自己将会给他高官厚禄(城围既合,上以敕谕承畴降) 。
到了九月份,皇太极干脆自己返回了盛京(今沈阳),让自己的弟弟多铎等人,继续围困洪承畴 。
作为一个身经数十战的最高统帅,洪承畴并没有死等援军,在皇太极返回盛京不久后,就组织自己的人马进行了一次突围 。
然而,由于八旗军兵多将广,这次突围以失败而告终(承畴悉众突围,攻镶黄旗,战败,不能出) 。
【这个人辜负了崇祯皇帝的厚望,为什么投降了清军?】到了十月,皇太极又进一步增加了在松山地区的兵力部署,把豪格和满达海也派了过去 。
如此以来,洪承畴和他的属下,面对的军事压力就更加沉重了 。
但是,他们依旧没有开门投降,而是选择了继续坚守,等待援军 。
直到两个月后,洪承畴听说关内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就派出一位将军率领六千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偷袭了城外的清军 。
但是,这六千明军面对的却是清军的两支劲旅——满八旗中的正红旗和蒙古八旗中的正黄旗(承畴闻关内援师且至,复遣将以兵六千夜出攻正红旗及正黄旗蒙古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