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兵为什么又叫白毦兵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

说三国,道三国,不足百年的三国史,只是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圈涟漪,但一千多年来,无数关于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却在不断地被评说和演绎 。
这段动荡的岁月,一面是风云际会,群雄逐鹿;另一面却是生灵涂炭,尸骨遍野 。可以说战争贯穿了整个三国史,有战争就离不开军队,说三国,就不得不提那些威震天下的精锐之师 。吕布手下高顺的陷阵营;徐州军阀陶谦的丹阳兵;公孙瓒的骑兵白马义从;曹操的虎豹骑和虎卫军;马超的西凉骑兵;诸葛亮的无当飞军;刘备麾下的亲兵卫队“白毦兵”等 。
其中白毦兵最不为人所熟知 。
史上关于白毦兵的记载很少,仅能看到只言片语的零星资料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在给蜀汉中都护李严的书信中说:“兄嫌白帝兵非精练 。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从诸葛亮的这几句话中可以知道,白毦兵是刘备的嫡系部队,是西方上等兵,这支亲兵的人数不多 。
(诸葛亮)
(一)刘备何时组建自己的卫队白毦兵?
白毦兵的存在,见证了蜀汉政权的兴衰,为保卫刘备及其政权的安全,应是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鲜有战绩故事流传下来,历史有意无意让这支军队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
这支部队什么时间组建,从什么时候称白毦兵,部队兵源,特别是最后去向如何,无具体史料 。
按常理,一个统帅应该是有了一定的地位、地盘,才有能力组建自己的亲兵卫队 。公元196年,刘备做了豫州牧后有可能组建自己的亲卫队 。但真正有白毦兵这个部队建制番号,应当是刘备入川后 。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刘备遂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率数万步卒入蜀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璋手下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领益州牧,治所在今成都 。
【白耳兵为什么又叫白毦兵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入川后的刘备如虎添翼,据守天府之国,兵多将广,到了这时候,刘备方着手给自己组建训练一支真正的近卫军,以图霸业 。毕竟刘备是怀揣着光复汉室的皇帝梦起兵的 。
于是,百里挑一、忠诚勇武、地位优越的步兵劲旅白毦兵诞生了 。
(二)为什么诸葛亮称之为“白毦”?
三国时,益州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区)、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以及缅甸北部,还有湖北河南少部分地区 。白毦兵中,很可能吸收了不少西南少数民族兵 。如戴白毦的羌兵,个个彪悍善战 。
白毦兵这个名称很有特点,没有杀气血腥气,倒蕴含着一种古老的图腾文化气息,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点 。
毦,也称旄,指古代在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也指用牦牛尾制作的符节 。
《汉魏故事》中记载,“与外国节皆二,赤毦一,黑毦十,异于常节 。”
另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注《魏略》记载,刘备“性好结毦”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诸葛亮去见刘备,正巧有人给刘备送了牦牛尾,刘备也不问诸葛亮要说什么,就自顾自用手编结 。于是诸葛亮说:“开明的将军应当有远大的志向,但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说:“和你怎么说呢,我不过是用来打发闲时间罢了 。”别忘了,咱们的刘皇叔是织席贩履出身啊 。
个人以为,所谓白毦兵,可能就是在头盔顶上统一装饰有白色牦牛尾编织的饰品 。这样标志醒目,方便区别对待之,也体现了这支卫队的威武尊贵 。可能因刘备的爱好,也是受羌兵启发,况川西多牦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