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什么到翁同龢死的时候都没原谅他?原因是什么( 二 )


那么到底打不打?当时慈禧忙着过她的六十大寿 , 没心思理这档子事 , 决定权落在了光绪手上 。任凭李鸿章苦口婆心地哀求 , 但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 , 有和皇上“独对”的权利 。当时光绪还年轻 , 被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耳旁风吹多了 , 一腔热血上头 , 咬咬牙就决定打了 。结果大清惨败 , 赔了许多银两不说 , 还割掉了台湾、澎湖和辽东 。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时候 , 光绪把肠子都悔青了 。
若说翁同龢是公事公办 , 这仗打输了其实也主要不是他的责任 。但有资料表明 , 翁同龢之所以一力主战 , 或是出于私心 。
在甲午战端开启前 , 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曾入京拜见老师 。王伯恭是了解北洋水师实力的 , 向翁同龢建言不可开战 , 反被翁嘲笑胆小 。王伯恭进一步劝谏道 , “临事而惧 , 古有明训 , 岂可放胆尝试 。且器械阵法 , 百不如人 , 似未宜率尔从事” , “知己知彼者 , 乃可望百战百胜 , 今确知己不如彼 , 安可望胜?”
王伯恭此言 , 颇有过去郭嵩焘“循理而战”的意味 。但面对学生的凿凿之语 , 翁同龢却回答道 , “吾正欲试其良楛 , 以为整顿地也 。”
这一则对话 , 记录在王伯恭撰写的《蜷庐随笔》中 。从中可见 , 翁同龢主战的初衷 , 乃是为了“陷李”而整顿之 , 而不是以大局为重 。这不论是因党争(帝后两党)还是私仇(翁同书被流放之仇) , 都绝非是出于公心 。
当光绪得知自己从小敬爱的翁师傅 , 竟是如此心胸狭隘之人时 , 想必是十分失望 。从那时起 , 翁同龢在光绪心目中的美好光辉形象 , 开始出现了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