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为何含恨遗言:勾结倭寇的精英才可怕?

公元1565年,戚继光会同俞大猷领兵三万,对盘踞在广东地区的倭寇发起了最后的决战 。两军对峙三月有余,戚家军水陆并进,大破倭军,斩敌15000余人 。溃败的倭寇慌不择路,拼命向海边逃窜,为了能抢先登船,他们相互践踏,不少倭寇被自己人踩死,横尸海上 。第二年,戚家军追讨倭寇残部,尽焚其船,走投无路的倭寇头领被逼自杀,为祸东南沿海多年的倭患终于被一举荡平 。
当戚继光问心无愧地喊出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时,他的抗倭前辈朱纨终于可以闭上蒙受了不白之冤的双眼 。16年前,这位执着的老书生,凭借一己之力痛打了盘踞在双屿岛上的倭寇,却遭到福建当地官员的诬告,含恨自尽 。
为民请命的朱纨为何蒙冤?东南沿海倭患为何愈演愈烈?这一切的秘密都隐藏在16年前的那场“双屿岛之战”中 。
一、走私基地
福建多山,可耕地有限,步入明中期后,现存的土地不足以养活日益庞大的人口 。福建人头脑灵活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开展对外贸易,向海讨生活 。
这种不为政府添负担,自发地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为,不但没有被朝廷鼓励,反而因为违反大明祖训“片甲不得入海”而被勒令禁止 。浑不怕的福建人将贸易转到地下,与日本、葡萄牙等商人勾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走私网络 。走私利润相当惊人,一年所得远超耕地,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
尤其是福建当地的土豪,他们手中握有大量田产,靠着耕读传家的传统,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并逐渐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福建人为主的小帮派 。在朝,他们官官相护、党同伐异;在家,他们相互勾结,形成地方势力 。眼看着搞走私的乡里乡亲都发财了,土豪们坐不住了,决定“下海”一起干 。通过土豪们的牵线,走私集团打通了官场,通过行贿、入股等方式将走私行为半公开化,势力蔓延到浙江地区 。
嘉靖初期,走私集团在浙江舟山的双屿岛上公开建立起了一个走私基地 。双屿岛东西两面各有一座海拔超过250米的高山,两山中间有一块宽度超过20公里的空地,用于货物集散,一道南北走向的河流穿岛而过,船舶入港非常便捷,大量搞走私贸易的小商小贩集聚于此,逐渐形成了规模经济 。
到了嘉靖中期,双屿岛附件海面上每日已经停满了等待入港的外国船只,巨额的财富将全世界的人吸引至此,岛上也有海盗作为武装力量维持秩序 。中国人、日本人、葡萄牙人、东南亚人穿梭其间,这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 。
二、大破双屿岛
1545年,一位名叫汪直的中年人乘坐葡萄牙人的商船来到日本 。汪直原是安徽人,年轻时做盐商亏了本,无奈之下来到双屿岛讨生活,很快与当地海盗打成一片 。汪直此次乘船来到日本,是受到当地藩主松浦隆信的邀请,前来商讨贸易问题 。
松浦隆信一直希望能与大明通商,无奈因为“宁波争贡”事件,大明对日本展开贸易制裁禁止日本商船来华 。双屿岛走私贸易的繁荣让松浦隆信看到了希望,大明的商品在日本可是奢侈品,利润惊人 。双方谈得非常投机,松浦隆信决定派三名日本武士协助汪直,汪直亲手将日本倭寇带进了国门 。
1547年,朱纨出任浙江省长并兼任福建、浙江两省的海防最高长官,负责整治双屿岛上日益猖獗的走私问题 。因为那时候小股的倭寇已经频繁骚扰东南沿海,对大明王朝的赋税重镇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
【抗倭名将为何含恨遗言:勾结倭寇的精英才可怕?】朱纨不是那种天天坐在书斋里的读书人,他通过积极地走访了解到,双屿岛走私规模如此庞大主要和四类人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