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捻军为什么会最终走向灭亡?原因是什么( 二 )


“江浙无田业者… …皆有所务,自工商百艺各量其器质年力以赴之,虽有游民,不足为害 。独潍泗之间,物产瘠少,贩易不通,逐末之利,罕知其术;于是不工商而贩妇女,鬻盐硝,不百艺而开场聚博徒,甚乃习教鸠集为不轨”。
潍泗只得依靠宗族势力聚捻“打粮”,于是才有了张乐行振臂一呼,捻军奋起 。随着战争的进行,大量人口伤亡和流失,人多地少的状况得到缓解,流民人口大为缩减,大量的荒芜田地出现,人口和耕地的矛盾不再那么尖锐 。所以,后期捻军缺乏唤起民众的手段,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参加捻军 。
3、宗族纽带的丧失
捻军是以宗族组织发动起来的 。宗族是结捻的纽带,宗族的扩大就成了宗族集团,与宗族武装紧密联系的是地域集团 。聚族而居,是安徽淮北显著的特点,捻军的各旗大多是由大的宗族集团组成 。捻党依据当地的风俗,开展一些活动给宗族和村庄之内的其他人带来了实际利益,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
“一庄有捻一庄安,一族有捻一族幸,庄有捻外捻不入,曰:`某某我们都是混家子 。'族有捻,则曰,某某叔也,兄也难及第之荣不若是其赫赫也 。无捻之庄则鳖矣,掠其家主或子弟,归而弔拷,谓之拉鳖,事主俛人哀恳,或索钱三五百千,其饶裕竞有至千,然后得释 。由此,庄族有捻稍强悍者,众从勇之曰`何不出头混着!'既或幫以资粮,纠众而捻矣 。”
此论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捻在当时社会的凝聚力,也反映了捻的势力有效地控制了地方社会,成了当时社会权威的象征 。后期捻军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宗族的纽带,皖北根据地的丧失,改变了原来依靠自然聚居所形成的宗族结合关系,也必然会相应地弱化捻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盛极一时的捻军为什么会最终走向灭亡?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