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千古鸿文:两晋仅一《归去来辞》( 二 )


对于开篇“归去来兮”四字,文章用了两次,而最后一段以“已矣乎”开始,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分析其作用颇为到位,他说:“‘已矣乎’,用代‘归去来兮’四字,盖前用‘归去来兮’一唤,如梦初觉;至于归去来未久,犹恐是梦非觉,再用一唤;至此已久,是觉非梦,不须再唤‘归去来兮’,只用‘已矣乎’,见死心塌地遁世无闷矣 。”
而对于“田园将芜”,林云铭提出:“篇首‘田园’两字,是通篇纲领 。” 吴淇也说:“‘田园’二字,作两大柱 。”为什么说“田园”是两大柱呢?因为第二段写回家,写的是“园”(如“三径就荒”就是说园荒芜了),第三段写耕种西畴,写的是“田” 。
而对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两句,宋许顗认为“是此老悟道处,若人能用此两句,出处有余裕矣 。”(《彦周诗话》)所谓出处有余裕,就是指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心态都会很平和的 。关于渊明的出处,清代邱嘉穗则认为这篇文章是说自己要躲避东晋末期官场的混乱,并伤感晋将灭亡,他认为文中的很多词句都寄托了这个意思 。[注2]
对于“觉今是而昨非”一句吴淇认为这是全篇的主脑,他说:“通篇以‘觉今是而昨非’为主 。”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今是”指归隐,“昨非”指居官 。这句不只是渊明这一篇文字的主脑,更是他一生的分水岭 。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前面引朱熹的话,说本文“实用赋义,而中亦兼比”,意思是本文以叙事为主,中间偶尔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这第二段就很符合朱熹的论述 。比如“云无心以出岫”比喻自己离乡做官本无心之举,“鸟倦飞而知还”比喻自己厌倦了官场而归隐园田 。在同一时期的《归园田居》中,渊明也用了类似的比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宋代叶梦得评价“云无心”两句说:“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避暑录话》卷上)
而对于这段结尾处的“孤松”,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说:“(松)皆以自况也 。人但知陶翁爱菊而已,不知此也 。”(渊明爱菊爱松,见本书《菊解制颓龄》章)而“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描绘出了在太阳将要落下的黄昏时分,渊明独抚摩孤松的场景 。日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如“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落日则是王朝没落的象征;松是后凋之树,总用来比喻坚贞守操之士 。因此人们很容易从这几个意象联想到渊明对晋王室将要灭亡的忧虑,以及对自己决心做晋之遗民的决心 。虽然我们不愿穿凿附会,但从渊明的出身以及所处时代背景来看,他有这种想法也是十分可能的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陶渊明是个非常讲究亲情友情的人,也是个爱弹琴爱读书的人 。因此这段“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就特别值得注意 。清代伍涵芬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使人读来有翩然欲仙之感,如果没有这“悦亲戚”之两句的话,那么我们都要怀疑渊明是“孤僻一流”了 。[注3]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渊明人情味特别重,他才不是那种不进人情的孤傲隐士,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