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成语出处周天子借钱打仗还不起只能躲到高台上

“债台高筑”是很有名的一则成语典故,形容负债很多,无法偿还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朝最后一王周赧王 。
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很快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均在今登封市一带),斩首四万,已经逼近周赧王所居的王城(今王城公园一带) 。周赧王和各位大臣一片慌乱,不知该如何对付强大的秦国 。就在这时,楚国派遣的使者向周赧王献计说:秦国强大,单独一个国家难以对抗,只有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联合攻秦才有可能自救 。周赧王与大臣们觉得也只能这样了,于是便起草诏令,分发六国,约定时间集中兵力攻秦 。
此时周天子只剩下很小一块领土了,虽然反复动员,才集合了六千人马 。为筹集这批人马的军费,只好向国内的富商大贾借债,并答应灭秦后还清本钱和利息 。
【债台高筑成语出处周天子借钱打仗还不起只能躲到高台上】到约定日期,周赧王把六千人马带到集合之地——伊阙(即龙门) 。等了好些日子,除了楚、燕二国外,其余各国毫无音信 。只靠这点力量,显然不是强秦的对手 。此时,军费也所剩不多了,抗秦攻秦的计划只好作罢,已集中的人马也各自散去 。
秦国得知周天子要联合关东六国抗秦伐秦,便命令大军攻打周天子 。秦军打到王城,周赧王降秦,被秦赶到伊阙南边的新城 。
众债主一齐赶到新城向赧王讨债,赧王无法招架,就躲进一处建在高台上的驿馆内,这处高台就被称为“逃债台”、“避债台” 。
成语释义:原指为避债而匿于高台之中,使债主寻之不易,后形容负债过多 。
成语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 。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责,就是现在的债 。
成语故事
三千多年以前,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朝代的时候,周朝是十分兴盛的,这就是所谓"大周八百年" 。可是传了八百多年,周天子的权力越来越小,到了周赧(nǎn)王的时候,周天子的土地,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也就几个县而已,不但比不上秦、楚这样的大国,连大国底下的臣子封地没准也比不上 。周赧王本人呢,完全是一个傀儡,人家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
这时,诸侯国中,秦国尤为强大,经常出兵平灭那些弱小的国家 。有一回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结果却被魏国的信陵君打败了 。赵国得救,秦兵战败,在各国家引起了很大震动 。当时楚国有一位名士叫春申君,便向楚国的国君楚考烈王建议说:"大王,机会来了 。秦国老想称王称霸,这次信陵君打败了它 。假如您此刻联合几个国家,一齐攻打秦国,就能把秦国灭了 。这样一来,您就成了各国的盟主 。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 。"
楚考烈王给春申君说动了心,说:"这事能行吗?""绝对行 。更何况,您可以借助周天子的名分,请他表示支持,也跟着出兵 。""周天子没有多大地盘,也没有多少兵啊 。""就算出十个人,那也是天子出兵啊,可以鼓动人心 。"楚烈王便答应了 。于是,楚国就与各国联络,要建立一个联盟,联合向秦国发起进攻 。同时,楚考烈王派人给周赧王送去一道公文,里面说:"我们要联合起来灭掉秦,请天子支持,也请天子出兵 。"周赧王听说楚王要联合各国灭秦,想起自己的地盘被秦国侵占了不少,心里很高兴,马上就签署天子令,说:"我同意你们联合起来共同灭秦,我也参加出兵 。"